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余映潮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

日期:2021-05-28

这是余映潮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余映潮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

余映潮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第1篇

  【导学目标】

  1、掌握作者游览的行踪,了解游记的一般特点。

  2、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3、通过朗读课文,体验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

  4、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一滴水,带着夙愿,经历了漫长的黑暗与等待,经历了水车上的眺望,经历了玉河中的徘徊,终于来到丽江,来到常年鲜花点缀、垂枊依依、小河潺潺的四方街,从悠闲恬淡的白天到灯火阑珊的夜晚。这滴水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幻的生命旅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矗立(chù)目眩(xuàn)开闸(zhá)

  徘徊(huái)翡翠(fěi)砚池(yàn)

  蘸到(zhàn)擦拭(shì)

  2、记住重点词的意思

  矗立:高耸直立。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

  苍劲:指老练刚劲。

  五彩斑斓:指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多种颜色错杂繁多耀眼。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3、走近作者

  阿来,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作家,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休播放),思考:一滴水的夙愿是什么?

  【交流点拨】跃入江流,奔向大海。

  2、简要写出一滴水的经历。

  【交流点拨】全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讲述自己由雪变成冰川,再变成一滴水,再由一滴水经过驿道、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面、纳西人院子,最后奔流到金沙江边的经历。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把握情感

  1、纵观全文,如果把一滴水旅行绘成几幅不同的画卷,那应该是什么样的画呢?

  【交流点拨】“一滴水”将自己的所见娓娓道来,浪漫而富有童趣,全文所展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如同风景画、建筑画、民俗画,美不胜收。

  2、欣赏“风景画”,它美在何处?

  【交流点拨】这篇散文所描画的风景——“丽江古城”作为画面的中心,再以玉龙雪山为背景,以玉河街道为线索,以四方街小广场为梯形,构成丽江古城风景画,并用水的流动为画面增加运动感。整个画面有层次感,从高到低,由远到近,景致分明。

  3、继续欣赏“建筑画”,它的美又体现在何处?

  【交流点拨】丽江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少数民族古镇,城里的街道、宫殿、水车、小桥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四方街,丽江古城中心、交通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开闸放水,以水洗尽街道,地域特色明显。水车: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小桥:历史悠久、数量大、形式多。

  4、再来欣赏“民俗画”,它的美美在丰富而融合。具体体现在哪儿?

  【交流点拨】文中所写的民众活动,前文少后文多,赶路、建设、放牧、经商、拉琴、浇花、闲聊、畅游、聚集、唱歌构成了丽江民俗画。

  步骤四、品味语言探究写法

  1、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从一滴水的角度,从不同视角去描述丽江,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交流点拨】亲切、自然。不矫揉造作,清新自然,像从玉龙雪山上飘下来的风,里面还夹着冰冷却动人的温柔。有感同身受、如临其境的意味。

  2、从写景中,可体会作者所饱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热爱丽江、热爱美、更热爱给予美的大自然。

  3、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交流点拨】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行文如诗,美不胜收。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

  纵观《一滴水经过丽江》全文,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风景如画的丽江和丽江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用生动、精美的语言介绍了丽江民俗民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2、拓展延伸

  写游记的“技巧点拨”。

  【交流点拨】

  ①最需:线索明朗清淅;

  ②最宜:只抓重点;

  ③最佳:突出感受;

  ④最美:语言灵动。

  【板书设计】

  一滴水经,过丽江)风景画:丽江、玉龙雪山、玉河建筑画:四方街、宫殿、水车、小桥风俗画:赶路、放牧、经商、浇花自然美,无限美)

余映潮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的转换(游踪)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

  2.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能力目标:欣赏文章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

  情感目标:

  1.学会观察和欣赏自然,懂得去发现平凡生活的美好;

  2.了解丽江的历史故事,热爱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难点 :

  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的转换(游踪)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

  2.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3.引导学生去发现平凡宁静生活的美。

  教学方法 :

  1.情景教学法。课前让学生画出丽江风景地图。假想自己是一滴水,会经过哪些地方,想象看到的风景。

  2.朗读教学法。学习散文离不开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

  3.品读鉴赏法。细读文中的写景句子,对其进行赏析,并仿写。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读读写写”的字词,搜集有关丽江的民俗、故事,了解丽江的各个景点和地理位置,画出丽江风景地图,写一段导游词。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跟着导游游丽江

  师:这个单元我们都在名山大川游览,昨天去看了壮观雄浑的壶口瀑布,今天我们去宁静别致的世外桃源丽江。有请我们的导游先给我们作丽江介绍。

  2名同学预先准备好了导游词。学生介绍丽江。

  (二)整体感知——跟着水滴游丽江

  这一板块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之上扫除生字词的障碍,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梳理游踪,即一滴水流经了哪些地方?让学生圈点勾画表明地点的词。

  学生梳理出路线图:玉龙雪山山顶——丽江坝——黑龙潭——玉河——四方街——中河——浇花人的大壶——兰花上——壶——中河——金沙江。

  老师总结游记文章可以以地点变换为线安排结构。

  (三)品味探究——怎样的丽江,怎样的水滴

  1.让学生联系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最喜欢哪处的风景,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朗读写景的句子,在谈为什么喜欢的时候,老师适当引导赏析句子。

  2.根据对课文的品读对语言的品味,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这是_________的丽江。

  (美丽、祥和、宁静、美好、人们安居乐业、充满文化氛围……)

  3.品读“水”的形象。

  这是_________的.一滴水。

  学生找文中描写水的句子,说说“水”的形象。参考:憧憬和向往美好、执着追求、善于发现美好、敬仰传统文化、对未知充满好奇和热情、积极快乐……

  4.探究主旨

  这滴水为什么一定要流过四方街?

  结尾作者写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如何理解这句话?

  示例:因为丽江古城(四方街)的美好,这滴水憧憬和向往美好,它从玉龙雪山山顶奔流而下,就为了去往这美好的地方。作者其实是借“一滴水”来讲述自己的心愿,“终于”一词表现出作者对丽江的赞美和喜爱,对宁静淳朴最接近自然的生活的歌颂。

  (四)拓展延伸——假如你是一滴水

  1.学生小组交流:如果你变成一滴水,你想去往什么地方,会有怎样的经历?(启发学生想象,锻炼想象和联想能力)

  (五)体验反思——一滴水的视角

  请学生仿照此文写一篇以物为叙述角度的作文,以一株花、一只猫、一堵墙……的角度来写作。

  附:板书

  这是_________的丽江 丽江游记

  这是_________的一滴水 叙述角度(物)

  如果我是一滴水(一株花、一堵墙)……

余映潮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第3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体验“一滴水”的奇幻旅程.

2、过程与方法

以标题猜读带动全篇,以不同形式的朗读品味语言,体会课文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情,感受其美丽、淳朴、厚重、和谐.

教学重点:理解写法,体会情感;

反复朗读,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课前聊一聊:老师近几年喜欢上了旅游,每年暑假都会选择一个向往的地方看一看.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旅游中你想去看些什么呢?

(通过聊天,在心理上亲近学生.更重要的是,引入“游记”这一话题.慢慢开启感受之旅,学生会说看自然风景,古老建筑,玩好玩的游乐场,吃好吃的特产等,当然如果再有学生能关注当地的历史、文化,就是高水平的“游”了.)

如果游玩后,老师让你写一篇游记.你会给文章起个什么题目呢?

(学生可能会说“游……”“……游记”“记一次难忘的旅游”等,从而引出阿来游丽江后写的游记,标题是——《一滴水经过丽江》,让其初步感受作者的独特想象和新颖角度.)

(一)猜读标题,思考为先{读题目}

关键词:猜读

从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又有哪些想知道的?

一滴水——经过——丽江,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板书.自读课文,必须姓“自”.老师也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自我提问,自我思考,是学生缺失的重要能力.一个能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生,必然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而研究透了标题,就弄懂了作者写这篇游记的所有问题.当然,也初步学会了有关游记的“方法和路径”.

预测:1、作者为什么要用一滴水来写?2、是怎样经过的?经过了哪些地方?3、丽江是个怎样的地方?到底有多美?文章写了丽江的哪些方面?

(二)朗读课文,标出地点{觅游踪}

关键词:经过

朗读课文,并结合阅读提示,勾画出相应的表“一滴水”经过“地点”的词语.

教师板书“游踪”图.

观察简图,明确作者写作的不同视角.(俯视、仰视、平视;远观、近观)

“阅读提示”这样的助学系统,是统编教材对于自读课文的一个良好导航,也理应成为学生阅读的一个重要依托.但,老师不有意识地引领,很多孩子是从来不看的,这就失去了教材助学的意义.就此文而言,阅读提示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清晰地呈现了作者的游踪.这就为学生节省了时间,也明确了教学目标的重点不是梳理游踪,因为“游踪”是所有游记作品共同遵循的写作路径.这就提示我们应该去文中探寻更重要的东西.——此篇游记不同于其它游记的独特之处.

明确一:游记必须有“游踪”,

有不同的“视角”.

(三)跳读课文,品味语言{探方法}

关键词:丽江

在不同的地方,“一滴水”看到了不同的景观.你知道作者最喜欢哪儿吗?

森林、田野、村庄、树、花、城、山、人,街道、水车、玉河、小店、文字、院子、果园、田地、金沙江……

描写景物,抒写感受是游记的重中之重.此文写景大部分是“白描”,几乎没有具体细致的特写.但但行文语言处处富有诗意,这和作者阿来写诗出身是密切相关的.所以,让学生发现四方街的特色,通过读和品,去感受诗意的语言,就是其中的重点.

如语言的诗意:如连续使用“看到了”,长短交错,有弹性.连续的“两想”“三被”,强烈表达愿望.结尾处“我来到”“我知道”“我终于”,抒情味见浓,无限欢欣.

明确二:游记重点是描写景物、表达情感.

(四)再读课文,比较追源{研妙处}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