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日期:2022-06-13

这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926年9月18日,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在学校图书馆的楼上,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从此,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再仅仅属于鲁迅了,人们常常从作者的文字悄悄走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寻觅鲁迅的足迹。

  一、检查预习

  1.认读下面词语

  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植物:皂荚树、桑葚、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攒拗确凿菜畦轻捷脑髓相宜书塾

  蝉蜕人迹罕至人声鼎沸

  2.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二、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一)速读课文,看文中主要围绕哪些地方写了追忆了往事?(百草园、三味书屋)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百草园,哪些自然段写了三味书屋?

  指导朗读:引用古文部分。

  (二)跳读课文,请分别简单概括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几件事情。【1、百草园:泥墙根一带的景色;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雪天捕鸟2、三味书屋生活:提问怪哉虫;后花园玩耍;师生一起读书;上课玩游戏、画画等】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

  百草园(美景、故人、往事)

  三味书屋(书屋、师友、旧事)

  文中两部分在写作方面有共同之处:都写了景、人、事。用生动的景物描写表现人物生活,用趣事描写丰富人物生活,用人物描写来人物生活。

  二、深入研读,走近鲁迅

  (一)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有着深厚感情的,分两部分自学内容,时间8分钟。一部分学生学百草园,一部分学生学三味书屋。

  学习任务:找出哪些地方流露了作者对百草园或三味书屋的感情?从文中找出能表现作者的感情的词、句子或段落,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

  (二)

  1.百草园

  ①乐园

  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无限趣味

  (突出动物名字读

  突出动作读

  突出关联词读“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倘若……便……)

  用关联词“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③雪中捕鸟

  练习用一系列动词练习说句子: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罩……。

  2.三味书屋

  老师: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六年

  ①拜师

  ②后花园中玩耍

  ③读书

  ④画画

  补充: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三、深度探究,理解主旨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何理解?仅仅是两个地方的转换吗?

  (鲁迅的童年生活的剪影)。三味书屋象征什么?(少年读书生活)。不论是童年的生活还是学童生活,都是鲁迅记忆中一笔珍贵的财富。

  (二)文中两部分在写作方面有共同之处?

  都写了景、人、事。在一篇文章中,用生动的景物描写表现人物生活,用趣事描写丰富人物生活,用人物描写拓展人物生活。

  (三)鲁迅曾屡屡谈及创作本文时“所处的社会状态”。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说,写作《朝花夕拾》是“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的时候”。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还说:“后五篇(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等)却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已经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寄一丝安慰,排解一些苦闷;“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与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与芜杂的文章”。在这样的思想状态中,“回忆在心里出土了”,著文即以“朝花”的艳丽与单纯,来安慰“夕拾”(即现时,此时)“离奇与芜杂”的思绪。

  从这个意义上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仅是象征着鲁迅的童年和少年生活,更是成人后面对严酷沉重的现实,给予心灵的美好寄托和慰藉。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