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育随笔 > 大班教育随笔

大班教师教育随笔: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意外惊喜

日期:2022-04-15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大班教师教育随笔: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意外惊喜,是优秀的大班教育随笔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大班教师教育随笔: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意外惊喜

1、大班教师教育随笔: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意外惊喜

  这是一个发生在市级美术观摩教学活动前试教过程中的真实故事,让所有磨课参与者不得不惊讶、钦佩和反思。事发虽然很突然,也让人为之惋惜,结果是意外,也是惊喜,更验证了陶行知先生的“小人不小”说之正确,以及“等待”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何等的重要。

  这是一节大班美术绘画活动。本着《指南》提出的艺术领域“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之两大目标,执教者利用南京盛产雨花石这一得天独厚的本土资源,借助图片调动幼儿原有经验,让幼儿先感受与欣赏天公造物——雨花石的自然之美,然后为幼儿提供激发表现与创造欲望的实物范例——石头画,让幼儿充分感知石头画的色彩、线条、图案,最后幼儿在一堆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石头中精心挑选出一块自己中意的石头,四人一组坐在一起开始了自己的石头画创作。或许是想观察得更加清楚,也可能是被幼儿的创作行为所吸引,参与磨课的老师后来几乎都陆续离开自己的座位,走到幼儿身边去仔细观摩。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到了执教者对全体幼儿的观察。

  我今天计划重点观察四个孩子,一个男孩,三个女孩。只见其中一个女孩按照老师的要求选好一块乳白色圆形石头后,便一声不响地回座位轻轻地坐下来作画。不一会儿,一个扎着羊角辫、穿着连衣裙、两臂侧平举、眼睛一睁一闭、模样俏皮的小姑娘便跃然石上。“嗯,芊芊在石头上画了一个跟她一样漂亮、可爱的小姑娘。”得到老师的肯定,这位名叫芊芊的小女孩没有喜形于色。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不急不忙地放下勾线笔,换上一支排笔蘸了一些红色颜料,在小姑娘的四周涂了起来。不一会儿,小姑娘在红色背景衬托下显得更加美丽、可爱。即将完工之际,意外发生了:坐在她右侧的女孩在伸手去取架在桌子中间颜料盒上的排笔时,不小心重重地碰了一下她握笔的那只胳膊肘。这一推,不偏不倚正好将石头画中小姑娘的整个右胳膊染成了跟背景一模一样的红色。“哎呀,真……”“有没有白色颜料?”……见此情景,参与磨课的老师们无不为之惋惜,有的甚至情不自禁地在一旁七嘴八舌小声地讨论起亡羊补牢的办法来。芊芊却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继续将没有涂完的背景涂满红色之后,不慌不忙地重新拿起勾线笔,找准合适的位置,给画中小姑娘补上了一只屈肘于胸前的右胳膊。这一补补得真是恰到好处,用“天衣无缝”来形容一点儿都不为过。老师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人人都为芊芊竖起了大拇指,都夸芊芊聪明。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切从发生到结束,芊芊自始至终是那么淡定和从容,仿佛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顺理成章。我想,这应该就是《指南》倡导的、教师应该引起重视的“认真专注、不怕困难……”之幼儿学习品质吧。

  这是执教者没有“关注”到的这节美术活动最精彩的一幕。试想想,假如教师“敏感地察觉”到了事件的发生,将会是怎样一番情形?她会耐心等待芊芊自己解决问题吗?假如没等,面对这个突发事件,她会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她的“关心”又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后果呢?想到这里,我似乎有点莫名的庆幸。

  突然想起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卷首语:“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嗯,教育孩子,有时真的急不得,所谓欲速则不达也。

2、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大班孩子的进步需要时间

  一天在做操作册的时候,我意外的发现子谦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并且正确的做出来,接下来在阅读课中,他也能很快的掌握呢,真不错。我看到后,表扬说:"子谦这么棒,都能读出来了,并且学的速度非常快,进步这么大。"子谦高兴得看看我。

  在后来得一段时间里,我发现每次做操作他都能自己完成了。每次学新课都能掌握的不错。子谦以前非常活泼,每次上课都坐不住,精神很散,更是不能回答问题,每次操作都是给他进行单独指导。这个学期他真是意外的进步非常大,好像他的进步就在这一刹那。不但上课能开口读书,操作还非常好,而且都能在上课的时候主动积极的举起手,并且回答的还不错。每次学完新课都能回家读给家人听,家人都对他的进步感到非常高兴。

  子谦的进步让我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他的改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得了的,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我们要耐心的等待。

3、大班教师教育随笔:好样的润润

  新的游戏材料“小福尔摩斯”一投入,就受到了孩子们的追捧。那天,润润、阿牛、辰辰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个游戏项目。游戏玩法中需要有一个人来翻中间的线索牌,然后大家一起寻找线索牌上提示的三件物品,并用手中的彩色福尔摩斯道具去占领已经找到的物品。每找到一件物品就能往自己相应色彩的保险箱内存入一枚“爱心币”。

  “我来翻!”“我来翻!”游戏还未开始,大家就陷入了争吵,个个都想当那个翻线索牌的选手,就这样6只小手齐刷刷地按在线索牌上,谁也玩不了。这时,润润说:“这样不行的,要不我们一个一个轮流翻吧。”阿牛和辰辰迟疑了一下,润润接着说:“阿牛,这一轮你来翻,下一轮辰辰来翻,然后再轮到我翻。”阿牛和辰辰听罢表示赞同。

  游戏开始了,阿牛翻出线索牌,大家都使出自己的“火眼金睛术”寻找着,第一张线索牌上的三件物品分别被阿牛和辰辰占领了,他们兴奋地往自己的保险箱里存入“爱心币”。每次新线索牌一出现,孩子们总是欢呼雀跃。但是接下来这次好像把孩子们傩住了,只有润润找到了其中的一件物品。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依旧没有发现其他两件物品的踪迹。于是阿牛开始倒数8、7……1,辰辰也在附和,显然他们已经不愿意在这张线索牌上浪费时间,想尽快结束这轮游戏,进入下一轮游戏。倒数完毕,当阿牛把牌收起来时,润润有些失落,有些不甘心。但是尽管如此,对于同伴的建议,润润没有反驳,而是和同伴—起愉快地进入了下一轮游戏。

  在游戏结束后的收拾环节,润润又拿出刚才那张很难找的线索牌,一个人默默地尝试着。幸运的是,这次润润没过多久就找出了线索牌上的另外两件物品,他立刻放声大笑,手舞足蹈地从小盒中取了两个“爱心币”放进了自己的保险箱。这时正巧甜甜经过润润的身边,他兴高采烈地对甜甜说:“我刚才一个人就把这张牌上的东西全部找到喽!阿牛、辰辰一件都没有找出来哦!”……

  润润、阿牛和辰辰都是班上比较能干的男孩子,很有自己的想法。一般来说能力强、有主见的孩子在一起极有可能发生冲突,正如他们一开始的抢翻线索牌。但令人欣喜的是,当大家发生争执时,润润能站出来用自己的方法来调解矛盾,还大方地将“优先翻牌”的机会让给了队友。

  在那次较难的游戏过程中,润润一直很努力,但当阿牛和辰辰决定倒数进入下一轮游戏时,尽管润润有些不甘心,但他还是尊重同伴的建议,先将这张线索牌收起来,然后一起愉快地进入下一轮游戏。随后他又寻找机会,将上次未完成的挑战坚持到底,巧妙地处理“完成游戏”和“尊重同伴”的关系,让人十分感动。

  在这次游戏观察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顾大局、懂谦让、有恒心又有担当的润润。在游戏讲评环节,我利用刚拍下的照片、视频等将润润在游戏中的表现与全班孩子进行了分享,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学习与人友好交往的经验,体验交往的乐趣。

4、大班教师教育随笔:我的触景生情

  孩子们陆续被家长接走了,看到杂乱的教室,我和钱老师站在一起,相视一笑,“开始整理吧,明天还是这样子。”是呀,面对孩子,我们没有苛求,虽然,每天不管多累都要收拾战场一样的场面,毕竟,看重孩子们的进步是我们最大的满足,累点也值得了。

  边收拾凌乱的玩具,不由得让我想起刚被家长接走的孩子们,看到插塑玩具,让我记起哭闹的新生王子恒,正是这个插塑,让我打开了孩子的话题,孩子由原来的哭闹到学会了创造,入园以来,飞机、花朵、长城在孩子的手中尽情展现。他在幼儿园找到了乐趣与欢笑,还时不时的走到我面前跟我炫耀:“老师,我没有找奶奶,我自己玩的。孩子们玩耍的场面在我这里历历在目,我不由得笑出声来,真的,好可爱的孩子们。“无奈了吧。”听到我笑声的钱老师对我说,“谁说无奈,是太可爱,看吧,等到下一星期,杂乱的教室就不杂乱了。”怎样,想到这些孩子们可爱的身影,在不知不觉中,教室就被我们收拾的整整齐齐,一切又回复了昨天的样子。因为,我相信,杂乱是暂时的,它需要我们每个教师的耐心与爱心。足球比分直播

  在一日活动中,我这个当老师的常常以挑剔的眼光对待孩子,恨不得孩子们个个十全十美,处处都能合乎我的标准。然而那一次孩子们对我的宽容却让我深深的感动,同时也启迪我对以往的做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5、幼儿园大班教育随笔:大班开学以后

  幼儿园教育随笔:大班开学以后

  开学将近一个月,我们的工作又要像以往一样正常开展了。本学期我们班新来了一名男生,一个月下来,总体上每个孩子的表现都很好,只是有几个感觉:

  一、升入大班的孩子懂事了,好象一下子长大了许多,成熟了许多。

  二、进入大班的孩子话好多,这不知是孩子们许久不见了的缘故还是这个年龄段该出现的现象。

  三、孩子们对于事物都有了各自的价值观,很多孩子都表现出自己明显的性格特点

  我们班级的顾小朋友,子润小朋友都非常的能说会到,一直以来上课举手十分的积极,但是最近两天不知为何,总是看不到他们举手的样子。于是我找他们两个谈话,在相互之间友善的谈话中,我慢慢的去了解他们的心声。大班的课堂知识,对于这两位学习能力较强的幼儿来说非常的简单,几乎每一个问题都可以答出来,但是作为老师为了照顾到每一个孩子,所以一节课尽量会去叫不一样的孩子起来回答问题,他们反映有时候举了手老师总是不叫,也就懒得举手了。更有好玩的想法是:我想把更多的及hi给他们,看看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孩子的回答在我的意料之中,也是在意料之外的,我们不停的鼓励上课不举手的孩子举手,叫不同的孩子起来回答问题,但是对于一直举手的孩子怎样激发他们更高的积极性呢,这是我所忽略的。或许一些简单的言语:这个问题很难,你来。你真大方,能够把展示自己的机会让给别人。你很棒,一直积极的举手等等来鼓励他们。再此次谈话后的反思于实施中,孩子的表现确实有了改善。孩子大了,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要及时的关注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孩子们最好的朋友。

6、大班教师教育随笔: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意外惊喜

  这是一个发生在市级美术观摩教学活动前试教过程中的真实故事,让所有磨课参与者不得不惊讶、钦佩和反思。事发虽然很突然,也让人为之惋惜,结果是意外,也是惊喜,更验证了陶行知先生的“小人不小”说之正确,以及“等待”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何等的重要。

  这是一节大班美术绘画活动。本着《指南》提出的艺术领域“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之两大目标,执教者利用南京盛产雨花石这一得天独厚的本土资源,借助图片调动幼儿原有经验,让幼儿先感受与欣赏天公造物——雨花石的自然之美,然后为幼儿提供激发表现与创造欲望的实物范例——石头画,让幼儿充分感知石头画的色彩、线条、图案,最后幼儿在一堆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石头中精心挑选出一块自己中意的石头,四人一组坐在一起开始了自己的石头画创作。或许是想观察得更加清楚,也可能是被幼儿的创作行为所吸引,参与磨课的老师后来几乎都陆续离开自己的座位,走到幼儿身边去仔细观摩。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到了执教者对全体幼儿的观察。

  我今天计划重点观察四个孩子,一个男孩,三个女孩。只见其中一个女孩按照老师的要求选好一块乳白色圆形石头后,便一声不响地回座位轻轻地坐下来作画。不一会儿,一个扎着羊角辫、穿着连衣裙、两臂侧平举、眼睛一睁一闭、模样俏皮的小姑娘便跃然石上。“嗯,芊芊在石头上画了一个跟她一样漂亮、可爱的小姑娘。”得到老师的肯定,这位名叫芊芊的小女孩没有喜形于色。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不急不忙地放下勾线笔,换上一支排笔蘸了一些红色颜料,在小姑娘的四周涂了起来。不一会儿,小姑娘在红色背景衬托下显得更加美丽、可爱。即将完工之际,意外发生了:坐在她右侧的女孩在伸手去取架在桌子中间颜料盒上的排笔时,不小心重重地碰了一下她握笔的那只胳膊肘。这一推,不偏不倚正好将石头画中小姑娘的整个右胳膊染成了跟背景一模一样的红色。“哎呀,真……”“有没有白色颜料?”……见此情景,参与磨课的老师们无不为之惋惜,有的甚至情不自禁地在一旁七嘴八舌小声地讨论起亡羊补牢的办法来。芊芊却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继续将没有涂完的背景涂满红色之后,不慌不忙地重新拿起勾线笔,找准合适的位置,给画中小姑娘补上了一只屈肘于胸前的右胳膊。这一补补得真是恰到好处,用“天衣无缝”来形容一点儿都不为过。老师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人人都为芊芊竖起了大拇指,都夸芊芊聪明。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切从发生到结束,芊芊自始至终是那么淡定和从容,仿佛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顺理成章。我想,这应该就是《指南》倡导的、教师应该引起重视的“认真专注、不怕困难……”之幼儿学习品质吧。

  这是执教者没有“关注”到的这节美术活动最精彩的一幕。试想想,假如教师“敏感地察觉”到了事件的发生,将会是怎样一番情形?她会耐心等待芊芊自己解决问题吗?假如没等,面对这个突发事件,她会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她的“关心”又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后果呢?想到这里,我似乎有点莫名的庆幸。

  突然想起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卷首语:“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嗯,教育孩子,有时真的急不得,所谓欲速则不达也。

相关文章

《幼儿园大班教学随笔3篇》:幼儿园大班教学随笔第1篇  从小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当前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大部分家庭一孩化,孩子们铺张浪费的情况日益严重。我们的国家是一个

《大班五月随笔3篇》:大班五月随笔第1篇  青青是个很漂亮的女孩子,第一眼看到青青就特别喜欢她,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精致的小脸让人看起来是那么的舒服,那么的讨人喜欢。但是漂亮的青青却有个改

《大班上教育随笔200篇简短》:大班上教育随笔200篇简短第1篇  幼儿园大班教育随笔1  命令的口气  当今社会,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相当一部分孩子在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