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

统编版窦娥冤教案

日期:2021-12-13

这是统编版窦娥冤教案,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统编版窦娥冤教案

统编版窦娥冤教案第 1 篇

  一、教材分析:

  新教材的《窦娥冤》内容由旧教材只选取第三折,扩大到现在的三折,众所周知第三折是全剧的*部分,不仅最集中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还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会的黑暗,我今天以第三折带全剧,说这一课。

  本课位于新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在中国文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践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3.理解窦娥的反抗性格及其在*部分的充分表现,体会浪漫主义手法在本剧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的认识。

  教法:

  1、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2、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直接体验,加深理解。重视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3、讨论分析法。通过设计问题,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分析、感悟具体情境,最后教师补充点拨归纳。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学法:主张“指导、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有:讨论法,朗读法,研究性阅读法。

  二、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目的和要求,我把本堂课的教学分为以下五个环节。五个环节分别为:(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细读课文,重点把握。(四)揣摩课文,加深理解。(五)总结全文,深化认识。

  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案# 导语设计:中国的莎士比亚关汉卿

  2.关汉卿其人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3.元杂剧基本知识: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楔子与折的区别,楔子只用一两支曲调,不必如折那样,必用一套曲调。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关于宫调。隋唐以来,音乐的调子是用“燕乐二十八调”,在宫、商、角、羽四声上各分配七调而成的。宫声七调如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等叫“宫”,其余二十一调如越调、双调、般涉调等叫“调”,所以称调子为“宫调”。“燕乐二十八调’,是宋词、元曲的依据,但实用的调子并不多,元曲中仅用十二调,而传奇中常用的只有九种。这九种宫调及其表现的情趣如下:

  正宫-惆怅、黄钟宫-缠绵、仙吕宫-清新、中吕宫-跌宕、南吕高-感叹、双调-健朗、商调-凄惶、越调-谐趣、大石调-蕴藉

  每一宫调各有它所属的曲牌,常用曲牌就有五百只以上。传奇继承了南北曲的传统,很少有另外创作的曲牌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作答。

  1.理解本色的语言风格。

  ①:语言的适俗性。如:[滚绣球]中窦娥指天骂地,毫不遮掩、毫无顾忌,酣畅淋漓,用最通俗、最简洁、最激厉的语言发泄出自己满腔的愤怒,诅咒了颠倒黑白的黑暗社会。一字一句,都发自肺腑,没有一丝一毫的做作与雕琢,使观众听来也不由怒火中烧,热血上涌。

  ②语言的个性化。[滚绣球]中窦娥冤的语言深沉悲亢,塑造了坚强善良的窦娥形象

  ③语言的浅显化。[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子是窦娥去法场路上嘱咐婆婆的话,全是日常口语,非常朴素,如泣如诉,具有真情实感,听来真切感人,使人落泪。

  2.采取全班参与,分组朗读的方法初步阅读课文,重点了解第三折中的结构。

  探究明确:第一层:(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告别婆婆。第三层:(“(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3.按三层划分得出三个剧情画面,即

  押赴刑场鸣冤

  婆媳诀别诉冤

  三桩誓愿发誓

  环节三:细读课文,重点把握。

  有矛盾才有戏剧,为重点把握戏剧体裁提出两个讨论性问题。

  1.讨论: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明确: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2.讨论: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明确: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这样,我们就会深刻地体会出窦娥所唱的《滚绣球》这曲子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以及深刻地感受到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

  环节四:揣摩课文,加深理解。

  通过教师指引对全文再次分析阅读特别是对《端正好》、《滚绣球》、以及后来窦娥的三桩誓愿的研究探讨

  提出讨论:你对窦娥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明确:善良而富有反抗性的底层妇女形象。

  环节五:总结全文,深化认识。

  通过教师指导与学生之前讨论相结合,对三大奇愿的认识和全文的总体把握。

  明确:①: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一方面关汉卿关心民情,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三桩誓愿应验等情节表明自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出路,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当然,三大奇愿也反映了窦娥冤屈之大。

  ②: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三、板书设计:关汉卿个人简介、元剧基本知识介绍、第三折剧情场景分析、全文总结。

  四、作业:1.背诵第三折中的[端正好]、[滚绣球]两曲。

  2.第三折中的剧情表演。巩固知识、发挥想象、置身其中、切身体会戏剧的艺术魅力。

统编版窦娥冤教案第 2 篇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品味“本色化”戏剧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掌握戏剧的主题。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窦娥身上的人性美;鉴赏品味,领略戏剧语言艺术。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认识恶劣社会秩序对人性的摧残,培养学生向善的心灵。

教学重点鉴赏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窦娥对天地既斥骂又依赖的矛盾中透露出作者思想的复杂性。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勾线提要 知识引领

1.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列于中国十大悲剧第一位的《窦娥冤》就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2.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⑴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⑵元代杂剧。

元杂剧一本通常有“四折一楔子”。角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净、杂四类。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角色唱,其他角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科”。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杂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正末主唱的剧本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叫旦本。

男角色称末,分正末(男主角)、副末(又叫冲末,男配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

女角色称旦,分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有男有女。

杂:包括细酸(穷秀才)、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等。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也叫曲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武打和舞蹈。如“做哭科”“做笑科”等。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的宫调写成。共分“五宫四调”: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和大石调、双调、越调、商调。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

⑶中国十大古典悲剧:

《窦娥冤》-元·关汉卿 《赵氏孤儿》-元·纪君祥

《精忠旗》-明·冯梦龙 《清忠谱》-清·李 玉

《桃花扇》-清·孔尚任 《汉宫秋》-元·马致远

《琵琶记》-明·高则诚 《娇红记》明·孟称舜

《长生殿》清·洪昇 《雷峰塔》清·方成培

⑷元代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 白朴《墙头马上》

王实甫的《西厢记》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⑸中国十大古典喜剧:

《救风尘》-元·关汉卿 《西厢记》-元·王实甫

《看钱奴》-元·郑延玉 《中山狼》-明·康海

《墙头马上》-元·白朴 《李逵负荆》-元·康进之

《幽闺记》-元·施君美 《绿牡丹》-明·吴濂

《玉簪记》-明·高 濂 《风筝误》-清·李渔

3.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关汉卿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4.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二、诵读感知 理清内容

1. 剧情简介

《窦娥冤》的剧本结构就是典型的四折一楔子。楔子相当于序幕,第一折相当于故事的开端,第二折相当于故事的发展,第三折相当于故事的高潮,第四折就是故事的结局。

楔子:女主角窦端云自小因为父亲窦天章为了考功名而无钱还债,被送到蔡家当儿媳妇(即童养媳),并改名窦娥。

第一折:婚后不到两年,窦娥丈夫去世;窦娥与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向赛卢医讨债,不成功之余反而更差点被勒死,恰好获张驴儿父子俩所救。不料张驴儿是个流氓,趁机搬进蔡家后,威迫婆媳与他们父子成亲,窦娥严辞拒绝。

第二折:蔡婆想吃羊肚汤,张驴儿想藉毒死窦娥婆婆而霸占窦娥(张驴儿以告发企图勒死蔡婆之事威胁,向赛卢医讨来毒药),不料反而被父亲误吃、毒死了父亲。张驴儿于是诬告窦娥杀人之罪。太守桃杌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心婆婆连同受罪,便含冤招认药死张驴儿父亲,被判斩刑。

第三折:窦娥被押赴刑场。临刑前,窦娥为表明自己冤屈,指天立誓,死后将血溅白练而血不沾地、六月飞霜(降雪)三尺掩其尸、楚州亢旱(大旱)三年,结果全部应验。

第四折:三年后,窦娥的冤魂向已经担任廉访使的父亲控诉;案情重审,将赛卢医发配充军、昏官桃杌革职永不录用,张驴儿斩首,窦娥冤情得以昭彰。最后窦娥的冤魂希望父亲窦天章能够将亲家蔡婆婆接到住所,代替窦娥尽孝道,窦父应允,全剧结束。

2. 诵读感知:播放课文朗诵。

3. 字词检测

(1)字音(见课件)

(2)积累词语

鳏寡孤独:泛指没有或丧失劳动力而又无依无靠的人。

负屈衔冤:即含冤,承受委屈。

杳无音信:远得不见踪影,也没有音信。

举案齐眉: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敬互爱。

顺水推舟: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势行事。

孤身只影:孤单一人,只留影子。形容孤独一人。

古陌荒阡:指荒凉的地方,即荒郊野外。古代田间小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

苌弘化碧:形容受冤而死或忠心不泯。

望帝啼鹃: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4.节选部分中共出现多少曲牌?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属于正宫宫调。

5.用简洁的短语概括节选部分的内容,并说说重点表现了窦娥的什么。

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重点表现窦娥的冤、怨、悲、愤。

三、分析研讨 重点突破

1.引入:为什么说窦娥冤,她冤在哪里?身陷冤情的窦娥有什么表现?下面我们来探讨课文。

2.深入文本:第三折可以分为几个场景?

明确:可分为三个场景:

赴法场 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见蔡婆 遗嘱(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 誓愿(窦娥立下三桩誓愿)

⑴女生齐读[端正好],思考:此曲中哪些字词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明确:“没来由”“不提防” 可见窦娥是冤枉的,是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生埋怨。 ( 板书:冤)

⑵在把握剧情的基础上揣摩试读[滚绣球],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

女生读,男生点评。男生读,老师点评。

感情是: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愤。

明确:窦娥和婆婆在生活上相依为命,年仅二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地守自己的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而不得,真冤啊!冤之极,怨天地。明为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了冤屈。 ( 板书:怨)

⑶面对邪恶势力,窦娥敢于反抗,可为什么屈招?又怎甘心忍受这冤屈?

明确:屈招是怕婆婆受刑。真善良啊。

善良的性格还体现在什么样的情节安排上?

明确: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伤心、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

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富于牺牲精神的有价值的女子啊!

教师总结:鲁迅曾四次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 衬出反动政府的凶残。窦娥越善良越显有价值,显冤屈之深。人们不由不为三岁丧,、七岁离父做童养媳,二十岁即守寡三年,遵守礼法、苦度青春的弱女子一洒同情之泪。

善而蒙冤又忍冤,令人悲痛。(板书:悲)

3.合作探究

窦娥不想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她发下三桩誓愿。

分角色朗读(一男生扮监斩官,一女生扮对白中窦娥,一女生读三桩誓愿。)

其他同学思考:三桩誓愿是如何从时间、空间、地点及监斩官态度来写的。

探究问题:逐一填表一:(见课件)

探究问题:逐一填表二:(见课件)

窦娥发三桩誓愿,是在鸣冤,让世人知道她被迫蒙冤、忍冤。并且表达出了她的愤怒之情。(板书:愤)

教师总结:窦娥还希望感动天地,惩治邪恶。被毁灭的过程,就是抗争的过程。

4. 形象概括

⑴播放三大誓愿视频。

⑵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强欺弱、恶欺善的社会现实。

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

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孝顺和善良。

⑶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这样,我们就会深刻地体会出窦娥所唱的[滚绣球]这曲子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以及深刻地感受到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

⑷窦娥形象总结:善良,孝顺;不甘屈辱,不畏强暴,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对亲人细致体贴,对多舛命运勇敢抗争。在窦娥身上,既有封建思想的烙印,又有反抗性格的影子。

对联概括:

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

刚烈争抗,悲愤动地旱亢三年

5.手法探究

窦娥许下的三桩誓愿最终得以应验,可现实生活中这反常的情况是不可能实现的。反常是能说明她冤,可这不是封建迷信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明确:从艺术上看,大胆想象、夸张,属浪漫主义手法。《孔雀东南飞》中“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化蝶”,都让苦难中的人们悲苦的心理得到一丝慰藉。屠刀砍了窦娥,但砍不倒天理;邪恶毁灭了窦娥,但战胜不了正义。

四、总结概括 拓展提升

1.主题探讨

⑴概括戏剧冲突

《窦娥冤》的戏剧冲突,体现在三个层面:社会冲突、道德冲突、意志冲突。与张驴儿冲突:守贞守节的传统道德和蹂躏贞洁的不道德上的冲突;与梼杌的冲突:孝顺的传统美德与为官贪酷的社会冲突。

⑵善良孝顺的窦娥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命运,她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

①窦天章典卖女儿;

②蔡婆婆放高利贷和买她作童养媳;

③丈夫的夭折;

④蔡婆的引狼入室;

⑤张驴儿的陷害;

⑥桃杌的贪赃枉法,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是黑暗的封建社会。

个人悲剧:高利贷剥削、流氓地痞横行。

社会悲剧:贪官污吏草菅人命。

⑶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法制黑暗,官吏昏聩。

⑷窦娥相信青天,相信苍天有眼,老天会给她一个公道,为什么被贪赃官吏屈判死罪时却要指天斥地怨鬼神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在窦娥的时代里,人民深受君权的迫害和神权的束缚,因为在封建道德中,皇帝(天子)是上天意志在人间的体现,人民是相信“天地鬼神明察人世是非,主持人间正道”的,而封建官吏也往往以“青天”自居。窦娥生在窦天章这个落魄书生之家,深受政权与神权的影响,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给窦娥时,她依然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只是临上刑场时,她方才清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社会真面目。于是,在《滚绣球》中,她猛烈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好人不长命,坏人活万年”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到处都是。窦娥对鬼神的大胆谴责,对天地的斥骂,实际是对现实社会黑暗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⑸主题归纳: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以及在它的庇护下流氓恶棍的横行;也反映了人民深重的苦难和坚定的反抗精神。从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这部剧称得上是元代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的根源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只有推翻这一制度,劳动人民才能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

统编版窦娥冤教案第 3 篇

 内容感知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全剧共四折。课文节选部分包括“楔子”和一至三折。“楔子”像是一个序幕,它交代了剧情的起因。第一折中,赛卢医为了赖账要勒死蔡婆,张驴儿父子出场解救蔡婆,竟然要求蔡婆婆媳纳他们父子为接脚丈夫,窦娥不从。第二折,张驴儿要挟赛卢医给了毒药,放在羊肚汤里想毒死蔡婆,不料被张老儿误吃致死,随即引出造成窦娥之“冤”的关键性人物——桃杌。桃杌要严刑拷打蔡婆,窦娥被迫蒙冤招供。第三折,是戏剧矛盾冲突的*,也是窦娥性格发展到顶点的部分。《窦娥冤》主要矛盾冲突的双方是窦娥和昏官桃杌。桃杌是黑暗残暴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缩影,他是剥夺了窦娥生存权利的关键性人物,因此可以说这部剧作主要表现了以窦娥为代表的善良、哀告无依的普通百姓与掌握着百姓生杀大权而草菅人命的封建官府之间的矛盾冲突。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认识到窦娥所面临的对立面之强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窦娥的反抗精神的强烈与彻底。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提防(dī)生埋怨(mán)

  错勘贤愚(kān)甘霖普降(lín)

  叫屈衔冤(xián)湛湛天空(zhàn)

  荒阡古陌(mò)前合后偃(yǎn)

  杳无音信(yǎo)罪愆(qiān)

  嗟怨(jiē)暑气暄(xuān)

  亢旱三年(kànɡ)盗跖颜渊(zhí)

  鳏寡孤独(guān)

  2.多音字

  教学资源集散地。">

  二、字形

  教学资源集散地。"ole="">

  三、词义

  1.重点词

  亲眷:亲属。

  嗟怨:叹息埋怨。

  杳无音信:去向遥远,下落不明。

  尸骸:尸体。

  负屈衔冤:即含冤承受委屈。

  古陌荒阡:即荒郊野外。古代田间小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

  甘霖:久旱后所下的雨。

  应验:预言、预感和后来所发生的事实相符。

  2.近义词

  提防·防备

  都有防备的意思。提防:小心防备。多用于口语中。如:“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防备:做好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灾祸。如:“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击。”

  顷刻·立刻

  都表示时间短暂。顷刻:形容极短暂的时间,是名词。如:“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立刻:表示紧接着某个时候,是副词。如:“请大家立刻到会议室去。”

  嘱咐·托付

  嘱咐:告诉对方记住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如:“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托付:委托别人照料或办理。如:“我已经托付朋友去办理这件事了。”

  伏侍·抚养·扶养

  伏侍:同“服侍”,伺候照料。如:“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抚养:爱护并教养。如:“抚养孩子成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扶养:养活。如:“我们都有扶养残疾人的义务。”

  3.相关成语

  顺水推船:也写作“顺水推舟”,比喻顺应形势行事。

  忍气吞声:忍气,受了气而强自忍受。吞声,有话不敢说出来。形容受了气能勉强忍着,不敢发作。

  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现在用来形容怀有极大冤屈。

  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现在用来形容冤屈极大。

  四、文学常识

  1.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主要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2.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在角色上,分为末、旦、净三大类。

  五、名篇名句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剖析:课文一开始就紧扣“冤”情,起笔突起。“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直指元代的社会现实。元王朝是我国历政治压迫最残酷、吏治最黑暗的时期。《窦娥冤》就产生在这个时期,在剧本中窦娥进入了公堂,便受到官吏的严刑逼供。糊涂的官吏,听信流氓的诬告,只凭口供定案,而且一审定案,不再复审,说明当时的法律是十分野蛮、不合理的。窦娥的无辜受戮,更是当时吏治黑暗、冤狱遍地的艺术概括。窦娥将“将天地也生埋怨”,实则是对元代统治者的埋怨与指责。

  2.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剖析:纵观全剧,作家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逐一展现人物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大堂之上,*之下,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牺牲自己,屈招了药杀公公的死罪;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节,更可见其性格的善良——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3.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剖析: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重点语段

  1.“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至“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剖析: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这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

  2.“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至“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剖析: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称。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至于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一方面关汉卿关心民情,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三桩誓愿应验等情节表明自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出路,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当然,上天被窦娥感动,也说明窦娥冤大恨深。

  主旨探讨

  有关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2.本文是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一个悲剧。元统治者对人民残酷盘剥,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用本色语言状千古奇冤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在课文中,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人、激荡如潮、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语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入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课文中的说白,如窦娥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得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而感人。关汉卿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问题探究

  问题:《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最能反映劳动人民不幸遭遇及其反抗精神的悲剧,窦娥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但窦娥的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让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在作品中得以实现,这样是增加了作品的批判力量还是削弱了人物遭遇的可信性?

  导思:探究此问题有利于我们了解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加深我们对作品主题的认识。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窦娥的三桩誓愿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在现实世界上,窦娥的鬼魂也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但是这些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作品里发生了,并且显得那样的合情合理,一点也看不出有牵强的痕迹,以至我们读了之后,不仅不感到荒谬怪诞,反而更加深切地同情窦娥的悲惨遭际,深切痛恨封建法制的腐朽乖谬和*民恶吏的滔天罪行。

  探究:(1)认真阅读文本内容,把握作者对窦娥形象的塑造所基于的思想情感,以及作品中反映出的元代社会现实——*猾刁钻之徒横行,贪官污吏当道,贫困百姓负屈衔冤而无处伸张。

  (2)借阅有关记载元代社会情况的图书,了解元代对汉人实行种族歧视,社会黑暗,冤狱遍地的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伸张的正义作者只有寄希望于来世,寄希望于天神和鬼神,这正是反抗精神的体现,不是迷信和荒诞。

  (3)借助其他文学作品和历史典籍,了解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积极意义。比如《牡丹亭》《聊斋志异》《哈姆莱特》等,历史典籍如《后汉书·孟尝传》中对上虞寡妇冤狱的记载。

  (4)在分析比较、品味鉴赏之后,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联系社会现实,改写窦娥的遭遇,用今天的法制途径为窦娥寻找一条伸冤之路。

统编版窦娥冤教案第 4 篇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通过分析“唱白”理解人物形象。

  2、揭示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主题。

  3、戏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欣赏,引入学习本剧第二个场景。

  教师:窦娥的冤屈,真能感天地,泣鬼神,如果说第一个场景刻画了一个满含悲愤之情,有着强烈反抗意识的窦娥,那么,第二个场景又跟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样的窦娥呢?

  二、赏析第二个场景:

  1、学生角色朗读《倘秀才》《叨叨令》和窦娥与刽子手的对白,(男:刽子手,女:窦娥)思考:讲了什么内容?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特征?

  学生明确:主要写了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主要表现了窦娥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

  2、教师:窦娥来到了法场,她婆婆也来到了法场,接下来,让我们来朗读一下窦娥和婆婆的对白,思考:这段对白,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明确:这些话通俗明白,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贴切,没有丝毫加工的痕迹,而且与窦娥的身份、处境相吻合,刻画了她善良的心地。

  3、这段对白,除了刻画窦娥善良的心地,还叙说了窦娥的冤屈,这在情节上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明确:这段对白,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表现人物的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誓愿作了铺垫。

  4、女生齐读《鲍老儿》曲子的后面唱段,思考: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这样理解?

  学生明确: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

  5、思考:作者着力刻画窦娥的善良性格,在表达主题上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明确: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这样与窦娥反抗的精神相映衬,使她的形象更丰满、鲜明;同时善良的被毁灭,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三、赏析第三个场景:

  (教师:窦娥满含冤屈,走上了法场,她多么不甘心平白受冤,多么想昭示冤情,多么想惩罚世道,那我们再来看看窦娥走上断头台时说了些什么)

  1、学生明确,主要讲了三桩誓愿,是哪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2、赏析“血溅白练”:角色朗读宾白,齐读《耍孩儿》唱段,思考:窦娥要血溅白练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明确:①说明自己的冤屈。②让自己的满腔热血不落红尘,她发这誓是想让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3、赏析“六月飞雪”:学生角色朗读宾白部分,思考:窦娥要“六月飞雪”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明确:①让上天昭示自己的冤屈。②让白雪裹尸,洁白不染。

  4、引导学生分析“血溅白练”和“六月飞雪”所隐含的其他意思。

  学生明确:表明了她与要与那污浊的社会最后的决裂,也表现了她品格的高洁。

  5、赏析“亢旱三年”:学生自由讨论:窦娥要发下“亢旱三年”的誓愿?

  学生讨论明确:她希望的不仅是个人的冤情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亢旱三年”,楚州自然颗粒无收,那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自然就不可搜刮。同时更突出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冤屈之深。

  6、学生欣赏视频,感知窦娥的冤屈。

  7、学生讨论:前后对天地的不同态度是否矛盾?

  学生明确:前者是无助之下的怨恨,实质上怨恨的是现实的社会;后者是无助之下最后的依靠和寄托,是窦娥反抗精神的体现。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8、体会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的作用?

  学生明确:“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说明窦娥冤枉悲凄;“六月飞霜”衬托窦娥冤案是实,证明并暗示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东海孝妇”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

  四、总结窦娥的形象: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和摧残的、善良孝顺、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抗争的劳动妇女形象。

  五、学生讨论:根据结尾安排“三大誓愿”的情节,探讨本剧的浪漫主义手法。

  六、概括主题:

  学生明确: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七、分析语言特点:

  《窦娥冤》一剧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课文中,凝练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有节奏的的唱词,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与“愤”。不少古代白话,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等都表述得十分生动。科白等辅助手段运用的也很好,配合唱词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九、作业:根据所掌握的窦娥的性格特点,为窦娥写一幅挽联:

  上联: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

  下联:刚烈争抗,悲愤动地旱亢三年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