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山水画的意境导语

日期:2021-12-22

这是山水画的意境导语,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山水画的意境导语

山水画的意境导语第 1 篇

 一、先让学生看利用多媒体图片结合轻松音乐来导入中国山水画的欣赏课题,了解画家创作激情。

  二、带着问题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国画。

  1、什么是中国画

  2、中国画有那些类型?

  3、你了解中国山水画有多少?

  三、国画,又称“中国画”,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

  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四、了解中国画是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

  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依照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趋向及因此而产生的艺术手法而创作。

  五、中国画有那些类型?

  中国画的“画分三科”,人物、花鸟、山水,表面上是以题材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所谓“画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 这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

  六、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山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或彩墨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自唐代以来,每一时期,都有著名画家,专尚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尽管他们的身世、素养、学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够用过笔墨、色彩、技巧,灵活经营,认真描绘,使自然风光之美,欣然跃于纸上,其脉相同,雄伟壮观,气韵清逸。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七、山水画的组成包括:

  山、水、石、树、房、屋、楼台、舟车、桥梁、风、雨、阴、晴,雪、日、云、雾及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等。

  八、19世纪以后

  在政治、经济(特别是商业、文化发达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广州等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即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画家群,如任颐、虚谷、吴昌硕、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朱瞻、张大千、傅抱石、钱松喦、陆俨少等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齐白石、陈师曾、金城、陈半丁、王雪涛、李苦禅、蒋兆和、李可染等;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何香凝、赵少昂、关山月、黄君璧等人。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更迭,上述地区的画家亦有流动,如抗日战争时许多画家来到西南地区,1949年后又有许多画家如张大千、黄君璧、赵少昂等人移居国外和港台地区。今全国大多数省市成立了画院,在3个中心之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中心 ,画家队伍空前扩大。

  九、鉴赏中国画的角度:

  1、画的作者介绍和时代背景。

  2、画面的意象、色彩、意境。

  3、表达的主题思想。

  4、以及绘画技法。

  十、以傅抱石、关山月合作作品为例,让学生来分析:

  《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中国画;随后将本人曾经在太行山写生回来创作的作品《观景》谈一我在画画时的感受,这样有利于中国画的理解。1、画的作者介绍和时代背景。画面的意象、色彩、意境。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绘画技法,鉴赏中国画的各个角度。

  十一、作业:

  请回家后在报纸或杂志找一幅中国画,分析与理解你对中国画的认识。

山水画的意境导语第 2 篇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中国的水墨文化,对水墨画感兴趣。

  2、尝试用滴墨印画的方法创作水墨画。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水盆、墨汁、砚台、毛笔、宣纸、课件、盘子、毛巾

  活动过程:

  (一)、认识笔墨纸砚,感受中国水墨文化,

  1、出示笔墨纸砚提问幼儿,“是什么”、“做什么用的”“怎么用”。由熟悉的纸到墨,让幼儿认识墨、墨水。

  2、看图片感受中国水墨画(诗词、青山绿水、花草树木、飞鸟鱼虫)

  3、提问幼儿是否喜欢,有什么感受。(美丽、开心、骄傲)

  (二)、寻找水墨画中藏着什么

  1、欣赏三幅画,提问看其中藏着什么,是怎样画的?(同一幅画,放置角度不同)让幼儿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的效果。

  2、欣赏水墨视频“相信品牌的力量”,得出:墨去了水里,每次流动都有不同的画面。提问“那怎样留下画面?”

  总结:把墨滴在水里,让它流动,把纸放在水面,拿出来就是一幅好看的水墨画。

  (三)、学习创造:(音乐)

  1、 教师示范:滴墨印画

  讲明要求:①滴墨

  ②轻摇,使之流动(不能摇匀)

  ③将纸放入水面

  ④提出来

  2、 幼儿操作(桌子上每人两个盘子,一个放水准备让幼儿滴墨,另一个空盘子放纸张,并且印好后放到空盘子里,操作一次)

  3、 作品展示

  活动反思:

  请两组幼儿通过两次教学,得出的成果:孩子们能够通过熟悉的纸张与笔,联系认识了解文房四宝中的墨,认识墨汁,并在欣赏不同风格的水墨画的基础上,用滴墨来印画的方法了解感受中国的水墨文化,通过幼儿自己的领悟,动手操作,亲手印出各种不同的画面,让幼儿感受到了水墨的神奇。

  我的第一次教学中没有让孩子们共同欣赏大家的作品,就少了孩子们对自己作品的总结,少了对同样活动中不同结果的奇妙的感叹,以及孩子在欣赏他人作品的同时感受不同的水墨意境。第二次在接受了同事们的宝贵建议之后,过程也进一步完善,孩子们在展示作品的时候,对于一些意象不到的画面会有发自内心的赞叹,还有孩子对自己作品的神奇想象,加上孩子的语言,在古典音乐的意境下是一种美的感受。

山水画的意境导语第 3 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知道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技法,并能运用水墨的形式来完成一张山水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书本范画和技法点击,增强学生对山水画技法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热爱之情,提高审美情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运用山水画技法完成一张水墨山水画。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勾皴点染的技法完成一张水墨山水画。

教学准备:课件、毛笔、墨、水、生宣纸、毛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课件展示几幅中国山水画名画图片学生欣赏。

(二)、同时创设情境:展示中国风建筑图片提问:“假如同学们的家都是这种风格的,你们会不会选这样的画装饰自己的家?”

(三)、继续展示山水画图片提问:“这是什么绘画?漂不漂亮?喜不喜欢?大家想不想自己画一张这么漂亮的作品?”

二、新授:

(一)、欣赏图片,直观感知。

通过山水画作品欣赏观察,提出问题请学生回答:

1、山水画给我们哪些感觉?

2、找一找画面里面有哪些东西?是怎么画出来的?

(二)、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和联想:这些作品可以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场景、风景?这说明了什么?

(三)、教师总结讲解:

1、山水画特点。

2、出示山水画技法点击图示,讲解山水画技法:勾皴点染擦、留白法。

3、画山水画要观察自然、注意写生。

(四)、示范讲解:

1、出示技法点击图示,提问:山水画的作画步骤是怎样的?

2、教师示范山水画画法:灵活运用勾皴点染擦,先画近景、再画远景、再添树叶、树干等。

3、出示不同风格的山水画学生欣赏。

三、练习:

完成一张山水画作品,用水墨和四尺对开生宣纸,画自己熟悉的风景。

四、展示与讲评:

练习完成后收集全班学生作业,从中选出三幅贴在黑板上,请学生自己来评价,画面中的技法运用有什么特点。最后教师根据几幅代表作业对整个学习进行总结评价。

五、小结:

用拓展思考的方式进行小结:可用水墨加上色的方式,表现自己家乡的各种自然景色。

山水画的意境导语第 4 篇

  <一>-故事导赏

  师:同学们,相信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在这我为大家准备了齐白石大师的两则幽默故事:先讲《看你横行到几时》。

  在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伪警司令、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硬邀请国画大师齐白石赴宴作画。齐白石来到宴会上,环顾一下满堂宾客,铺纸挥洒。转眼之间,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喜形于色。不料,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 ——“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然后仰头拂袖而去。故事讲到这,哪位同学齐白石大师这字画的意思?

  生:借螃蟹横着走来讽刺大特务头子。

  师:接下来我再讲一个《不倒翁》的故事。 一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

  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

  将妆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

  师:那幅不倒翁画就是这幅(课件展示)。

  (学生们听完故事和看了画都笑了)

  <二>新课学习:

  1、质疑、思考:

  师:从同学们的表情可以看出来,这个幽默故事大家都听明白了,知道国画大师是如何与敌人做心理战的。大师能用字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还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呢?

  学生回答:(可以通过写文章、唱歌,动作表演、儿歌或诗歌)。

  2、开启创编

  师:还记得我们在音乐课中学习的手语歌曲《感恩的心》吗?现在我们来创编动作,用自己肢体语言表示熟悉的物体,让其他同学猜

  (学生用手在身体两则做鸟飞的动作;用双掌叠起做鸭嘴;模仿踢足球、跳绳等)

  3、出示课题:《小桥、流水、森林》

  师:现在我们一起用肢体语言分别表现小桥、流水、森林所组成的景物。

  (学生个人或小组自由做动作)

  4、开启其它艺术形式

  师:我们学过不少古诗和歌曲,是否记得有关描写小桥、流水、森林的歌曲或诗歌。

  生:上学期音乐书中《两只小山羊》歌曲中就有小桥和流水。

  师:对,《两只小山羊》是我们三年级音乐教材中的童话故事表演,那请大家现在同桌间一起再来边唱边表演。

  (学生非常兴奋,边唱边用手在头顶做羊角表演两只小山羊过桥)。

  师:同学们表演的真不错,个个都是个优秀的小演员。哪位同学能记起有描写小桥、流水或森林的古诗或儿歌?

  生:曾几写的《三衢道中》。

  师:那大家一起诵读此诗。

  (生齐朗读)

  师:(竖起大拇指)好极了,学校若举行班集体朗读比赛,我们班一定能拿一等奖,希望以后多积累些古诗或美文佳句。

  (学生又踊跃举手回答)

  师:今天我们的古诗朗读到此为止,什么时候我们可利用班会课举行班级朗读比赛。

  5、范例欣赏——欣赏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

  师:前面同学们听了国画大师齐白的幽默故事,现在我们来欣赏他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不过请大家带着问题来欣赏:画面上看不见青蛙,为何不把作品的名称改为其他的?假如要你来修改这幅作品,你会作何改动?

  生1:画只大青蛙。

  生2:题目改成勇敢的小蝌蚪。

  师:这幅画表达了什么内容?

  生1:小蝌蚪找妈妈,在寻找妈妈的声间。

  生2:小蝌蚪听到妈妈的呼唤,一起赶回家。

  师:这幅画的题目是《蛙声十里出山泉》,你能感觉听到蛙声吗?画中哪些地方使你产生了这些感觉?

  生1:能,画面上有蝌蚪,有蝌蚪就应该有青蛙。

  生2:能,小蝌蚪是青蛙妈妈的孩子,青蛙妈妈是不会丢下自己的孩子的,应该守护在她的身边。

  师:这些同学太富有想象力了。那么请问你们喜欢这幅画吗?你能用一个词或一段话表达你的感受吗?

  生1:我喜欢,画面让我看到了奔流不息的小河。

  生2:我喜欢画面中活泼可爱的小蝌蚪。

  6、简介《蛙声十里出水泉》的背景。

  师:我给同学们讲讲这幅的来历。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诗,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想请齐白石先生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到艺术上一个深层话题,亦是一个难题。齐白石了解后,据说经过几天的认真思考。可见白石老人已经领悟这不是一般的课题,而是让他去触及艺术领域中的更深层课题,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而对这样的考验,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当老舍先生打开齐白石的画看完之后,高兴得拍案叫绝。

  7、播放小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指导欣赏希施金(俄罗斯)的《森林的早晨》,启发学生感受音乐家、画家如何用音乐或画笔表达自己的感受。

  8、质疑、思考

  师:在音乐中你感受到森林中有什么?在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1:好像有鸟的叫声。

  生2:我似乎看到有好多人在森林中跳舞。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