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板书设计

日期:2021-12-23

这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板书设计,是优秀的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板书设计第 1 篇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诗句意思, 能形象感受语中描绘的景色之美。

  2、熟读成诵,感悟诗句意境,理解诗人对友人含蓄的眷恋之情。

  3、感受诗句的语言美,初步学习吟诵。

  教学重难点:

  1、用语言形象描述诗句内容。

  2、感受诗句中作者隐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题解题

  1、出示诗题。请看诗题,来,读一读。晓出 / 净慈寺 / 送 / 林子方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了解了什么?

  (时间:晓,早上。地点:净慈寺,在西湖边上,是西湖历史上四大名刹之一。人物:林子方,事情:送)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说诗人:好像缺了个主语,谁在送林子方?学过杨万里的诗吗?谁来背两句。发现这些诗都是写什么的?(板书:景)

  杨万里的诗写得好,尤其擅长写景。因为啊,他常常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善于从中发现别人不易察觉的美(板书完成:眼中有景),山川、河流、春风、秋雨、夏荷、冬雪等等都被他写成诗,以至于他的朋友跟他说了这样一句玩笑话:处处山川怕见君。你看,这些山水一碰到你,就被你写到诗里,连它们都怕了。

  过渡:现在,我们来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多人读,(适当评价语速,节奏,押韵、音乐的美感)。

  3、a.下面,请你们来读前四个字,我来读后三个字,一起找一找诗歌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b.调换,我来读前四个字,你们来读后三个字。

  c.我来读题,你们读诗句。

  4、整体感知:刚才,同学们反复读了好几遍诗,读得很美。

  5、你读懂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整理归纳为:西湖的荷叶与荷花)

  6、了解西湖:是啊,如果说杭州是人间天堂,那么西湖就是天堂里最美的一颗明珠,其中,西湖十景尤其美。哪十景呢?(师细数)。能看出这首诗写的是哪一景吗?(曲院风荷)

  此时,诗人来到西湖,为何不写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那为何也不写雷峰夕照、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此时是六月,盛夏,其它的地方还无法看到最美的景色,只有西湖那一池荷花开得正盛。)

  7、师:诗人的视角是多么独特的啊!写景,就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别之处。请同学们再默默地读一读这首诗,你也来关注一下这些景物的特点。说说看,诗人见到的是怎样特别的莲叶,又是怎样特别的荷花呢?

  诗人见到的是(接天,无穷碧)的莲叶。诗人见到的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

  理解词义,别样红,红得怎么样?(鲜艳,通透)指导朗读,特别是“无穷”、“别样”。指名先读词,再齐读。

  8、这两句诗,是千古名句,你觉得写得美不美?美在哪里?

  a、诗的对仗美。评价:你关注到了诗句的'结构,是的,对仗使得诗歌更有节奏感。

  b、诗的色彩美、视觉美(醒目,亮丽)。评价:你注意到了作者的遣词造句。c、诗的场面美(大气磅礴的美、壮美)。评价:你很有想像力。

  9、指导朗读

  10、同学们,面对这六月西湖的美景,八百多年前的杨万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八百多年后的你想怎么来描绘它?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语言训练:你看……(可以观察图中荷叶的颜色、形态、整体到局部、修辞运用、优美词语、引用学过的课文语句等)

  11、正是这绿叶红花,让诗人深深陶醉其中,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前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饱含着作者的赞叹?是啊,遍览山川的杨万里只到过西湖吗?但“毕竟”是西湖的风光最美啊?只有西湖六月有莲叶荷花吗?但“毕竟”是西湖六月的荷花最美啊。来,读好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板书设计第 2 篇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2.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理解诗题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泪水。

  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读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这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着诗题,你知道了送别的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3.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猜猜,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4.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首句),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板书设计第 3 篇

一、教材简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以写景代送别之作。作者以眼前景物入诗,构思新颖,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终究”、“映日”、“别样”等词的意思;

  2、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

  (二)能力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已的所想、所感;

  3、激起同学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诗所描写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设想:

  本设计将“感悟诗意、品味诗情”作为研读目标,运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模式,依据《语文课程规范》的要求,在教学环节中处处以同学为主,努力体现“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并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创设氛围,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提供有关资料(作者、时代背景、字词意思、课外阅读资料等),给同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提供平台。

  五、媒体选用情况表:

  内容要点

  学习水平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使用

  时间

  资料来源

  媒体作用

  媒体方式

  导入

  注意反应

  cAI

  课件

  文字

  (三首送别诗)

  1分钟

  自制

  创设氛围

  边读边想

  范读

  感受

  cAI

  课件

  声音、图像、文字

  (西湖美景)

  0.5分钟

  剪辑

  整体感知引入意境

  边看边听

  作者简介

  知识

  cAI

  课件

  文字表达

  (作者、时代背景)

  0.5分钟

  自制

  提供资料了解作者

  边听边记

  感悟诗意

  理解接受

  cAI

  课件

  文字表达

  (字词句意)

  因同学而定

  自制

  提供资料协助理解

  同学自查

  感情吟诵

  理解接受反应

  cAI

  课件

  音乐、图像

  (西湖美景)

  1分钟

  剪辑

  再现意境

  边播放边写吟诵

  写写画画品味诗情

  接受反应组织

  cAI

  课件

  背景音乐

  5分钟

  剪辑

  渲染气氛、交流

  边播放边写画、交流

  欣赏积累

  知识拓展

  cAI

  课件

  文字

  (杨万里其它诗作)

  2分钟

  自制

  提供资料

  边看边读边记

  六、教时布置: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氛围,导入课题:

  (1)cAI课件出示:《别董大》(高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赠别》(杜牧),同学读诗;

  (2)问:这三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一起点?(送别之作)

  (3)师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送别之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板书设计第 4 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3、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近古诗

  1、出示荷花图,请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自己看到的。

  2、八百多年前,诗人杨万里用一首诗将这样的画面写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诵读。揭示课题,指名读诗题。

  3、谁知道诗题的意思?解释诗题:晓,是早晨的意思。净慈寺,是西湖边一座有名的佛寺。林子方,是诗人的朋友。

  4、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5、齐读诗题。

  二、初读引领,感知古诗

  1、自由读,读准字音,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诗。齐读。

  3、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和同桌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4、学生反馈,简介古诗大意。相机板书:西湖六月风光、莲叶、荷花

  三、品读赏析,感悟古诗

  1、哪一句话描写了西湖的荷叶与荷花呢?

  2、出示第二句。

  3、静静地欣赏荷叶荷花的美。自由轻声读读,看看美在哪里?

  4、品读赏析。

  (1)体会“绿”

  从那个词读出了这种美?

  “无穷碧”会是怎样的?指名说。指导朗读。

  (2)体会“多”

  从这一行里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接天”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能读出来吗?

  分组读,齐读。

  5、荷叶如此之多,如此之绿,如此之广,真令人过目不忘呀!那荷花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读第四行。你还会感受到什么?

  (1)体会“红”

  那是怎样的红呀?指名说,读出来。

  想做其中的一朵吗?男生读,女生读。

  6、这么绿的荷叶,这么红的荷花,想去看看吗?出示图片。

  7、看哪,无穷的碧,别样的红,组成了一幅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画卷,这就是西湖六月的荷塘美景。引读第二句。

  8、配上音乐,静静地走进西湖美景。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9、面对这艳丽、热烈的西湖美景,难怪诗人要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第一句,师范读。

  10、谁也发自内心的赞叹一下。自由练读,谁来当当小诗人夸夸西湖?

  11、西湖其他季节也很美,但每个季节的美却各有...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