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幼儿早教三字经人之初教案

日期:2021-12-11

这是幼儿早教三字经人之初教案,是优秀的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幼儿早教三字经人之初教案

幼儿早教三字经人之初教案第 1 篇

一、出示词语,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之 相 近 习 远 玉 义

指名读,齐读。

出示词语:

初始 初夏 性格 个性

专门专心 善良 友善

练习朗读,你还能想到哪些词语?

齐读全文。

二、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理解字词意思。

“习”,你在哪里 见过这个字?(习惯、习性、恶习。)

可以相机告诉学生,这里的“习”是习 惯、习性,“恶习”是不好的习惯、习性。

苟:如果,假如。

乃:就。

迁:搬迁,变迁,变化,改变。

宜:意思相近的:合适,适宜。意思相反的:不宜。

琢:雕刻。

器:器具,有用的玉器。

义:道理。

学习第一节。

指名读第一节。

老师简单介绍诗文意思:

第一句:每个人本性都是善良的。这个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后来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第二句:如果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经过老师的介绍,你懂了什么?前后桌讨论交流。

代表展示:我们的本性是善良的,要经过好好学习,接受好的教育,才能成才。

(板书:善良 好的教育)

指导朗读。

学习第二节。

(1)自由读第二节。

(2)指名读第一句(出示: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3)你读懂了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代表全班展示:

如果不肯好好学习,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幼小时不肯及时学习,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

(4)指导朗读。

(5)出示没有雕刻的玉石和雕刻好的精美玉器的图片,谈谈自己的感受。

(6)(出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指名读。齐读。

(7)谈谈读后的收获。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玉是一种可以用来当装饰品的石头,如果不去雕琢它,它是不能成为人见人爱的美器;同样的道理,人如果不肯勤奋求学,是不会懂得礼节道义的。

练习背诵

1.指导朗读全文。

2.练习背诵。

四、书写指导

1.认读“习、远、玉、义”,口头组词。

2.重点指导“习”和“义”的写法

“习”独体字,先外后内。主笔是横折钩,要写得舒展。横折钩的竖部分略往左斜,点提起笔与横折钩起笔直对。

“义”独体字,主笔是捺,要写得舒展。点并非在撇捺交叉点对上位置,而是偏左,高度居中,撇最高,捺最低,撇捺交叉点在笔画中部,呈对称式。

幼儿早教三字经人之初教案第 2 篇

1.指导学生运用熟字加减等方法,结合语境认识 “之、初”等13个生字,会写“远、近”等7个字,重点写好 “之、义”;认识新词“初始、初夏、性格”等。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简单理解课文的含义。

4.激发学生阅读中华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感悟经典的能力。

1.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大致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阅读中华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感悟经典的能力。

2课时

第1课时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学习《人之初》。

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听老师读。

2.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指导学生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4.指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生字,是怎么记住的。

5.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学习第1节。

(1)指名读第1节。

(2)教师简单介绍第1节内容中包含的道理。

(3)指导学生思考:通过听教师的介绍,自己懂得了什么?

(4)指导朗读。

2.指导学生学习第2节。

(1)引导学生自由读第2节。

(2)引导学生指名读。

(3)指导学生思考:读完第2节,自己明白了什么?

(4)(出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指名读。齐读。

(5)引导学生谈谈读后的收获。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4.指导学生练习背诵。

1.把课文背给家长听。

2.巩固生字。

第2课时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

2.听写本课生词,指定学生到黑板上听写,同桌之间相互纠错。

1.出示生字“之、相、近、习、远、玉、义”,认读生字, 口头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及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重点指导“之、习、近、义”的笔顺和书写,学生书写。之:独体字。主笔是平捺,要写得舒展。横撇的角度要小,平捺紧接着横撇写。

4.指导学生描红,仿写。

5.展示书写作品,进行讲评。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2.播放《三字经》的音频,让学生跟读。

3.指导学生练读。

4.指导学生进行配乐朗读。

把今天学的生字一个写5遍并各组一个词语。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现阶段课程标准中的一 个重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怎样有感情地朗读,采用了多种方式,让学生听音频、跟读、配乐朗读,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接受,也有助于学生掌握有感情朗读的方法。

幼儿早教三字经人之初教案第 3 篇

教学目标:

1. 会认“之、初”等13个生字,会写“远、近”等7个生字,重点写好“之、义”。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运用熟字加减等方法,结合语境识字。

4.认读“初始、初夏、性格、个性”等8个词语,复习“不”的变调规律。联系生活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5.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之、初、性”等13个生字,联系生活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认识“之、初、性”等13个生字,联系生活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三字经》视频

第1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学习《三字经》选段第8课《人之初》。

2.板书课题:识字8 人之初

3.学习“之”“初”

4.齐读课题。

二、介绍《三字经》。

出示图片,简单介绍《三字经》(教师读,学生听)。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四、学习生字,检查预习。

1.借助拼音,自由读生字新词。

第一组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幼不学

玉器 知义

要求:

(1)读准字音,词连读。

(2)同桌交流:哪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在书上用“.”做记号,多读几遍。

2.去拼音,自由读生字新词。

要求:读准字音,词连读。

检查指导。

指名读生字及词语。

相机指导:“之、初、善、专”是前鼻音还是都是翘舌音,“专、迁”是前鼻音,“性” 是后鼻音。

齐读生字及词语。

第二组

苟不教 子不学 幼不学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注意观察这一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都带有“不”字。)

进行“不”的 变调规律复习: 后面的字是第四声时,读第二声;后面的字是其他声调时,都读第四声。

4.识记生字

(1)采用熟字加一加的方法记忆:“初”,衣字旁加“刀”;“性”,竖心旁加“生”; “贵”,“中”加横加“贝”;“玉”,“王”加一点。

(2)采用字理识字法识记:

“性”,从“心”,指人的本性;从“生”,指人的本性、性格 一生下来就有。

“教”的甲骨文的字形,像一个老师拿着教鞭督促孩子学知识。

“善” 的甲骨文字形是羊下面一只眼睛,表示看来十分美好。

指导写字,规范书写。

出示生字“之、相、近、”,认读,口头组词。

指导观察生字特点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老师重点指导“之、习、近、义”的笔顺和书写,学生书空。

“之”独体字,主笔是平捺,要写得舒展。横撇的角度要小,平捺紧接着横撇写。

“近”半包围,先写里面的“斤”,写在田字格的中心偏右上,走之最后的平捺要舒展,把里面 的字托住。

4.学生描红,仿写。

5.展示书写作品,进行讲评。

6.读读写写:之后、相当、近来、走近、远近、习气、学习、远山、白玉、玉

六、指导朗读,播放视频。

1.自由读课文。

2.播放《三字经》的视频朗读。

3.学生练读(比赛读、男女生读、小组读)。

4.配乐朗读。

幼儿早教三字经人之初教案第 4 篇

1.课前谈话

今天,老师带来一位老朋友,他真的很老很老了,快九百岁了(出示:三字经)一起来叫叫他的名字吧!他很高傲,只和能读懂他的人做朋友,你们有信心在上完这节课后读懂他吗?给你一点学习小提示,学习古代文字,可以用猜一猜的方法来了解意思。

2.出示课题

《三字经》很长很长,猜猜《人之初》是三字经的第几篇?其实啊,答案就藏在题目里。(出示“初”)给“初”找找朋友?(初夏 大年初一 初始)“初”就是刚刚开始,所以“人之初”是一个人的什么时候呢?“人之初”是人刚出生的时候,而这也正是《三字经》的第一篇。

课题里还有个生字,请位小老师来教大家(出示生字卡片“之”,小老师带读生字词语)一起来读课题。

课文学习,随文识字

(一)初读正音

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读准,尤其是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读课文,男生读,女生读)

小朋友们都读得真棒,很熟练了,但是别忘了我们的目标,要把他读懂哦,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人之初》到底讲了些什么?

(二)细读释义

人之初,性本善

1.先来认识一下这句话里的生字(出示“性”)小老师带读。我们还学过一个“姓”,如何区分这两个字呢?(竖心旁 由心而生出的性格,天性)

2.还有个生字(出示“善”)一起来读一读,给他组组词看。是的,“善”是一个很美好的字,在这个字里还藏着一只小动物呢!(羊)因为羊爱吃草,不会伤人,性情很温和,很善良,所以古人造字的时候就把羊放进了“善”这个字里了。

3.班级里有谁很友善,帮助过你?用这句古人的话来夸一夸他;班级里有谁文明有礼,总会把“对不起”“谢谢你”这样的礼貌用语挂在嘴边,你也来夸一夸他;你能做到在学校尊敬老师,在家里尊敬长辈吗,老师把这句话送给你,请你夸一夸自己吧。

性相近,习相远

1.所有人小的时候都一样,本性都是很善良的,但是长大了以后呢?有的人越来越好,有的人一事无成,还有的人甚至会做坏事,这都和这个字有关,出示“习”,一起来拼一拼读一读,能组词吗(学习,习惯)

小宝宝在长大的过程中慢慢养成了不同的习惯,有的小朋友爱早起,有的爱睡懒觉,有的爱举手发言,有的爱等老师叫。大家都是善良可爱的小朋友,只是生活和学习的习惯不同,于是就慢慢的产生了差别。

这四句话把全班小朋友都说进去了,难怪九百多年来大家都爱与《三字经》交朋友。

2.让我们也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道理吧。(齐某某)

苟某某,性乃迁

1.读的真好,奖励你们一个故事(《孟母三迁》)。

有一个小朋友,名字叫做孟子,他们住的小村子边上有一片墓地。他们经常看见送葬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孟子就和邻居的小朋友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泣的样子,玩起办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非常担心,小孩子从小就学这些,可怎么行?于是就决定搬家,给孟子换个环境。

他们搬到小镇上去住。小镇上很热闹,他们家附近都是做生意的人。孟子也学他们的样子,一会儿大声叫卖,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非常担心,小孩子从小就学这些,长大了也就只能做点小生意,怎么会有出息呢?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周围都是读书人,举止大方,文明讲礼,孟子也跟着学,慢慢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了。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才满意。后来,孟子成了战国时期有名的大思想家。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学习孟子的思想。

2.孟子的妈妈几次搬家就是因为“苟某某,性乃迁”。“苟”在古文某某是如果的意思。

如果孟子的妈妈不好好教育他,不搬家的话,孟子会变得怎么样呢?(可能一直学人家哭丧,变得一事无成,可能学着人家叫卖,做点小生意,不会像现在那么有成就。)那么这句话中那个字表示改变呢?(迁)认识“迁”,一起读一读生字词语。

如果没有好的教育,人就会因为周边的环境而改变。

教之道,贵以专

1.一起来读这一句。认识生字“贵”。古代最早以贝壳为钱币,所以汉字中带“贝”的字都很珍贵。

2.认识“专”。小老师带读生字,给“专”组词。

3.为了变得更好,老师教得专心,孟子学得也专心,所以他才能成为大思想家。让我们也一起来专心地读一读这句。(齐某某)

4.在这两句话里有个字出现了两次,是哪个字呢? “教”这个字,最早的甲骨文某某是这样写的,就像是老师拿着教鞭,正在教育犯了错的小朋友。一起读生字。

(三)朗读感悟 拓展提升

三字经短短几个字中蕴含了大道理,让我们合作读一读,在来体会一下吧!老师来开个头,你们要接着我来读哦!(师有节奏的读第一句,生接读;师拍手读第一句,生接读;师有韵律地读,生接读。)

四、书写“远、近”

1.观察一下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共同的偏旁“峲”)都是半包围结构。“峲”的字都要先写里面,再写“峲”。

2.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地方?(压线笔)

3.教学写字,评价修改。

五、总结

1.我们上学用的课本有语文书、数学书等,古代的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其实就是《三字经》,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教会了大家怎样做一个好孩子。像老师刚才讲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三字经》中就有。

现在,我们依然在学习《三字经》,还把他唱成了儿歌,做成了动画。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视频)

2.推荐《三字经》动画。推荐小朋友们有空可以去看看《听故事学三字经》的动画,多多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国学。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