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赠从弟教学目标

日期:2021-09-07

这是赠从弟教学目标,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赠从弟教学目标

赠从弟教学目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四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以学校指导计划为基础,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使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健康成人。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一些做人的思想和行为指导,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2.开设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3.开启少年儿童的潜能,特别是右脑、潜意识的巨大记忆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智慧,使识字、阅读、记忆、观察、思维、判断、想象、决策、创造、体能、灵感等多方面潜力得到更为科学、更为高效的`开发和培育。

  4.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三、活动基本原则:

  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

  四、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③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五、经典诗文诵读的内容:

  诵读《语文课程标准》中附录的小学阶段必须诵读的诗词外,还有部分经典诗词《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老子》《论语》《孟子》等。

  六、课程开设时间:

  单周每周三上午

  七、课程开设的原则:

  1.不求甚解,只要熟读会背。

  2.不要苛求,要多多鼓励。不要用同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只

  要半数以上的学生能正确流利的诵读就可以进行下一篇。

  3.不要一暴十寒,要持之以恒。

  4.不要死板,要注重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保障措施:

  1.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与热情。

  2.定期开展诵读大赛活动,并予以奖励,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快乐。

  3.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4.设立经典诵读评价卡。形成评价体系,使经典诵读持久、有效地进行。

  5.定期举行一次诵读擂台赛,评选 “诵读大王”、“诵读能手”或“诵读之星”,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诵读热情。

  6、 “弹性评价”方式。弹性评价:根据学生需要、结合学校活动开展适时适度评价

赠从弟教学目标第2篇

指导思想:

  经典著作是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正是通过文化经典,民族精神才得以传播和不断发展,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意义深远。通过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加强对学生优秀文化的熏陶,让广大学生领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风采,丰富和提升师生的文化素养和精神世界,从而推进素质教育,营造书香校园。

  活动目的:

  1、推广普通话,提升普通话的使用水平,提高朗诵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3、使学生学习、了解、热爱、传承国学经典和历史文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感悟祖国历史的源远流长和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陶冶情操,做有道德的人。

  领导小组:

  (一)考核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二)执行组

  组长:xx

  组员:xx

  诵读内容安排:

  选取现行各年级所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和诗文进行背诵,在此基础上,各年级组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补充课外中华经典。(具体篇目详见后附录部分)

  活动安排:

  1、时间安排:

  利用上午学生早到校的时间及课堂、自习课等时间,对课文的经典篇目进行诵读。

  将抄写当天所吟诵的经典、古诗词与练字相结合,通过书写加强记忆。

  2、诵读方式:

  ①诵读形式:

  根据学生年级、班级的不同可灵活选择:

  老师领读、学生代表领读、跟磁带读、全班齐读、分组齐读、听读、自由哦诵读默读、分任务读。

  ②组织形式:

  以班为单位,由班主任或者语文老师负责组织各班全体学生诵读。

  3、成果汇报展示:

  根据诵读进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第三周集中组织八年级全体学生进行“经典阅读演讲比赛”及在第十二周举行经典诵读暨长江中学第二届汉字节活动,同时检测经典诵读成果。

  4、朗诵表演参赛要求:

  每个节目时间为3—5分钟,形式不限。

  诵读时使用普通话,诵读时感情真挚、充沛,语气语调恰当。诵读者仪表整洁、举止大方,能体现参赛选手良好形象和素颜,整体效果好。可使用背景音乐,诵读形式不限。

赠从弟教学目标第3篇

教学目标:

《赠从弟》的教学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理解诗中松柏和风的对比作用,品味语言;

  3、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劝勉之情;

  4、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全诗。

  2、理解风与松柏的对比作用;

  教学难点:

  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学会面对挫折。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挫折?你是怎样面对的?父母兄弟他们是怎样的态度?(生思考,讨论,发言)

  但有这样一位哥哥,当弟弟面临挫折时,他不是以过来人的身份指手画脚,而是通过赠诗勉励弟弟该怎样去面对这一切。

  二、了解作者

  师在生收集展示的基础上,补充。

  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钟嵘说他: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在那个战火频繁,动乱不断的年代中,形成了以“梗概而多气”而著称的“建安风骨”,而在建安七子中,其诗又以气盛见称的则是刘桢。因此,本文将通过赏析刘桢的《赠从弟(其二)》来粗略的感受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

  三、学习诗歌。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刘桢的《赠从弟》第二首。

  1、小黑板出示诗歌。初读诗歌,划分节奏。

  (1)老师范读,学生听范读,划分停顿。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

  (3)学生自由读诗,注意“罹”的读音。

  (4)指名朗读。

  2、再读诗歌,了解诗意

  (1)小黑板出示注释,分小组交流诗的大概意思。

  亭亭:耸立的样子罹:遭受。凝寒:严寒。 。

  瑟瑟:寒风声。 一何:多么惨凄:凛冽、严酷。

  强调“一何”、“终岁”“罹凝寒”、“本性”等词的含义。

  (2)联系注释,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3、三读诗歌,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1)现在,老师要看一看大家对诗的理解情况

  a. 《赠从弟》中,描写劲松与狂风对抗的诗句是哪句??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b.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借用了孔子的一句关于松柏的名句,你知道是哪一句吗?(.“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c. 松柏有本性,诗中直接描写松柏“本性”的诗句是哪些句子?

  (“松枝一何劲” ,“终岁常端正”。)

  d. 哪句诗更能表现作者对从弟的劝慰和勉励?(“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松柏都有哪些品格值得赞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人是怎样来赞美它的?

  (松柏不怕严寒,经历狂风的吹刮依然坚挺端正,保持着自己的本性。)

  在诗中,诗人通过描写风的猖狂和嚣张,来对比出松柏不畏严寒,傲立四季的可贵品格。

  4、四读诗歌,感受深情。

  前面我们说过,这首诗是作者劝慰自己的'堂弟做的,但全诗中我们没有读到一句,说弟弟你怎样了?你要怎么怎么样等等?那么,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劝勉之情的呢?

  生读诗歌,发言。

  师明确:对,本诗它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劝勉之诗。同时也是言志诗,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借青松的刚劲,表明自己的志向之坚贞。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诗人虽要劝勉,但不明说,而是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历严寒而不凋,把自己对堂弟的劝勉寄托于其中。那就是希望堂弟也像松柏一样面对挫折和困难要坚强勇敢。

  四、拓展延伸,

  今天,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我们知道了该怎样去面对挫折,也知道了劝慰他人时除了正面劝告之外,还可以从侧面,通过打比方的方式进行规劝。

  当你的朋友或小伙伴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你就可以引用古诗文中的诗句、名言警句来劝慰,除赠从弟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劝勉朋友生活中经历挫折的古诗文?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咏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唐.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五、当堂背诵。

  六、课堂小结。

赠从弟教学目标第4篇

【教材分析】

  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这三首诗分别用苹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其中第二首最佳,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高风跨俗” 的气概。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正如他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这种精神和气骨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的风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赠从弟(其二)》。

  2.了解建安时期刘桢的写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

  1.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述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分析古诗词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从中受到启迪,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描述法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用描述性的语言体会词作的内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在那个战火频繁,动乱不断的年代中,形成了以“梗概而多气”而著称的“建安风骨”,而在建安七子中,其诗又以气盛见称的则是刘桢。因此,本文将通过赏析刘桢的《赠从弟(其二)》来粗略的感受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

  二、作者简介

  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钟嵘说他: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三、解读课文

  1. 诵读《赠从弟(其二)》

  (1)学生通过范读视频,划分停顿。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

  (3)做背诵指导。

  2. 诗文注释

  从弟:堂弟。 亭亭:高貌。

  瑟瑟:风声。 罹:遭受。

  凝寒:严寒。

  3.联系注释,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4.内容研讨:

  (1)教师提问:

  a. 《赠从弟》中,描写劲松与狂风对抗的诗句是哪句??

  b.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继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c. 诗中直接描写松柏“本性”的'诗句是哪些句子?

  d.诗歌表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2)学生讨论。

  (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

  (4)答案提示:

  a.“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c.“松枝一何劲” ,“终岁常端正”。

  d.“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5)教师总结:纵观全诗,诗人运用松柏这一形象来勉励从弟,通过对风雪的描写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整首诗声色俱佳,极富有气势,充分的体现了其“仗气爱奇”、“壮而不悲”的特色。

  四、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诗,课后查询有关建安七子的相关资料。

  自我问答:

  问:如何理解诗歌第一句的写法?

  答:诗歌开篇就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前半句仅仅交代了松柏的挺拔,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写谷中瑟瑟寒风,不但交代了环境的恶劣,同时一下子就将松柏的形象烘托了出来,更生动的体现了“亭亭”二字的效果,显得极有声势。这种先交代主体再写背景的逆反写法起到了很好的强调作用,展现了松柏耸拔而起,“突兀撑青穹”的雄伟形象 。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