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初三朝花夕拾教案

日期:2021-10-16

这是初三朝花夕拾教案,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初三朝花夕拾教案

初三朝花夕拾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名言警句和一些文学常识。

2、理解文中故事的寓意,和作者对爱情的诠释,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故事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收集有关爱情的歌曲、名言、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歌曲《最浪漫的事》)刚才的这首歌曲是《最浪漫的事》,老师很喜欢其中的几句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孩子们,这首歌的主题是什么呢?(相守到老的爱情),那么爱情是什么呢?(学生发言)有一个小姑娘也曾经向她的父亲提出过这个问题,而她作为教育家的父亲苏霍姆林斯基,不回避,不敷衍,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致女儿的信》。

二、明确学习目标(齐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说说阅读感受。

2.学生讲述童话故事。

一生讲述,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四、小组交流展示

1、多媒体出示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东西?想一想,为什么把这三者放在一起解释“爱情”?

(2)在信的开始和结尾,父亲表明了对爱情的态度,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回答:父亲是告诉女儿应怎样对待爱情呢?

2.小组长组织讨论。

3.学生展示。

(1)学生回答:

第一次:爱情(不可理解美和从未见过的力量)——勃然大怒

第二次:忠诚(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怒不可遏

第三次:心灵的追念

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可以是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2)学生回答:

要做明智的人、要懂得爱、要有人性美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4、学生自主质疑(可针对含义深刻的语句、写法等),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课文。

五、我提升,我幸福

同学们,爱情是最美好的感情,她像春天里的百花,带来浓郁的芬芳;她像夏日的晨风,带来丝丝的凉爽;她像冬日的阳光,带来融化冰冷的温暖。那么古今中外也有很多经典的爱情故事,你知道吗?

1、说说你知道的经典爱情故事、成语、物品歌曲、诗词等。

(学生发言后多媒体展示)

2、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的爱情,然而过早的摘取爱情的果实,能收获甜美吗?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1)学生发言。

(2)教师小结:的确,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早恋不属于我们。

爱情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一种生活的智慧。今天的这节课,我们理解了爱情的真谛,老师希望你们能够珍视爱情、善待爱情,相信一定会有一天,你们能够享受至纯至美的爱情。

初三朝花夕拾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阅读整本书,了解鲁迅先生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和心路历程。

2.养成阅读整本书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3.感悟鲁迅先生作为民族魂思想的伟大与深刻,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阅读整本书,了解鲁迅先生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和心路历程。

2.养成阅读整本书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难点:

感悟鲁迅先生作为民族魂思想的伟大与深刻,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卡尔维诺(意大利)《为什么读经典》

它经历了时间历史的检验和一代代读者挑剔的眼光。任何国家、任何年代的读者都可以从书中寻找共感,汲取精神养分。其实,经典离我们并不遥远,周树人也并不可怕。今天让我们打开《朝花夕拾》,一起去看看鲁迅先生的记忆中飘零着哪些花儿,你能拾起哪些落英。

一、采拾落英——一花一世界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叙述:“我”在百草园自由玩耍,在三味书屋读书求学。表达:对童年美好生活的追忆。

2.《父亲的病》 叙述:父亲经“名医”再三医治,病情加重,最终去世。揭露:庸医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行医本质。

3.《五猖会》 叙述:父亲要求“我”在看五猖会前背《鉴略》,使我没有了看会的兴趣。表达: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4.《阿长与〈山海经〉》 叙述:长妈妈给“我”买来念念不忘的《山海经》。表达:“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

5.《藤野先生》 叙述:“我”在日本留学的学习生活,以及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深情的怀念。

6.《范爱农》 叙述:“我”和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达:对当时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7.《琐记》 叙述:“我”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表达:求学的艰难、批判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和探索真理的强烈欲望。

8.《无常》 叙述:无常勾魂时看到一位母亲痛苦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似四十大棒。揭露:讽刺了现实所谓的“正人君子”。

9.《二十四孝图》 叙述:介绍对中国古代孝道故事书里“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看法。揭露: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10.《狗·猫·鼠》 叙述:“我”清算猫的三大罪行。表达:对像猫一样的人的憎恶,对弱小者的同情。

二、闲赏飞花——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㈠鲁迅的童年——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其实都一样!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狗·猫·鼠》這六篇文章,找出鲁迅小时候都玩些什么、学些什么、想些什么。

任务分配:第1组:玩些什么,第2组:学些什么,第3组:想些什么。

分享展示:

玩的内容:百草园:捉虫子、拔何首乌、雪地捕鸟

三味书屋:折腊梅、寻蝉蜕、描绣像

看五猖会

学的内容:习字、对课、四书五经、《鉴略》《二十四孝图》、不耐烦的规矩……

想的东西:飞蜈蚣、盼望得到《山海经》、不想背书想去看迎神赛会、“孝”之难……

引入资料: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朝花夕拾·小引》)

分享感受:

相信你的童年也有很多有趣和无奈的事让你反顾,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教师小结:

一样的贪玩、一样的好奇,一样的顽皮、一样的有趣,一样的忧愁、一样的无奈……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其实都一样!

㈡鲁迅的青年——谁的青春不迷茫

读《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这四篇文章,思考:

1.父亲的病故对鲁迅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留日期间鲁迅思想又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3.整理这一时期反映鲁迅先生求学历程、思想变化的语句。

任务分配:第1组:问题1

第2组:问题2

第3组:问题3

(学医救人——弃医从文)

好,那么,走罢!但是,那里去呢?

无须学费学校在南京,自然只好往南京去。

毕业,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

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留学的事,官僚也许可了……

——《琐记》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 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

……

——《藤野先生》

分享感受:

当你迷茫时,有没有家人、老师或者朋友给你带来过重大影响呢?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教师小结:

一样的憧憬、一样的忧伤,一样的寻找、一样的彷徨,一样的孤独、一样的成长……谁的青春不迷茫!

每个故事都有它自己的模式,这些故事模式一般都是从那些伟大的作品开始的。而这些伟大的作品,因为故事讲的好,历久弥坚,又成为后世作家创作文学、影视作品时的借鉴,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

——(美)托马斯·福斯特《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

经典并不遥远,只不过是那些大家用艺术的笔法再现了我们都会经历的事、遇到的人,舔尝过的酸甜苦辣。任何国家、任何年代的读者都可以从书中寻找共感,汲取精神养分。还可以让我们中学生发现读书、写作的诀窍!当然远不止这些!

三、静待花开——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选出自己最难读的一篇,写出原因。

引入资料:

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卡尔维诺(意大利)《为什么读经典》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

——清·张潮《幽梦影》

教师总结:

由于时代久远、文字生涩、经历的欠缺,我们与经典的确存在着隔膜。但意大利的卡尔维诺曾这样说: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一本经典我们并不能一次读懂。经典是一本初读似曾相识,再读韵味深长的书,不同的年龄去读更是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就如同清代张潮在《幽梦影》里描述的那样: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同样是一轮月亮,由于少、中、老三个人生阶段的年龄和阅历不同,“隙、庭、臺”观月的地点有别,“窥、望、玩”月的方式各异,所看到的情景和收获就大相径庭。前者仅可观其一二,中者只能略知大概,惟独后者高处台上,眼界开阔,便能深得其精髓。阅读经典便是如此,需循序渐进。人生也是这样,在迷惑和不解中慢慢学会懂得,只要你读了就一定有用!其实,这本书你读不懂的地方恰恰是鲁迅先生最伟大、最可敬之所以被称作“民族魂”的地方。

初三朝花夕拾教案第3篇

(一)歌曲导入

  (二)了解内容,寻找共鸣(研讨专题一:鲁迅的童年)

  1、教师出示《朝花夕拾》篇目目录,引导学生回顾作品内容:

  (1)教师简要介绍《朝花夕拾》,提问:《朝花夕拾》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其中哪个故事让你印象最深,你从中读出了鲁迅怎样的童年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阅读的内容,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适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2、你有没有和作者相似的经历或故事 讲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去寻找自己与作品的相同或相似点,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

  【设计意图】用讲故事的方式回顾作品内容,并初步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寻找共鸣 ,换位思考

  (三)知人论世,探究疑问(关联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1、教师引导:《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出版于1928年,当时鲁迅先生已经47岁,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不仅仅是怀念自己的过去,因此,很多同学在阅读作品时,有很多疑问,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尝试着解决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介绍鲁迅生平和作品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3、教师小结:《朝花夕拾》虽是作者把自己放回到童年来讲述故事,但却是以成人的思考来审视童年的生活,既有对往事的温馨回忆,又有对一些问题的理性批判。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通过了解鲁迅生平和写作背景,深入解读作品,理解作品的深刻思想。在指导中渗透阅读方法──知人论世,探究疑问。

  (四)分析人物,深入理解(研讨专题二:鲁迅笔下的人物)

  1、教师引导:《朝花夕拾》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你们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 为什么

  2、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分析长妈妈。

  问题设置:

  (1)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虽然身份低微,但在《朝花夕拾》中反复出现多次,梳理各篇中描述她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

  3、教师组织学生发言,并进行点拨: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作品中你读出了作者对长妈妈怎样的情感 长妈妈是当时哪个群体的代表

  4、教师总结:《朝花夕拾》承载的.是鲁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在人物身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对他们或褒或贬的情感态度,而这看似寻常的情感态度实则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深入思考,这正是名著的魅力所在。

  【设计意图】以长妈妈为例,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指导学生以人物分析为突破口,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

  (五) 布置作业

  细读《五猖会》,完成学习任务。

  结合《朝花夕拾》,理解“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在书中进行批注。(必做)

  《五猖会》为什么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 在《朝花夕拾》其他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写法 (选做)

初三朝花夕拾教案第4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杜小康的成长,探究题目的深刻含义

2.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奋发进取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并理解题目的深刻内涵;

2、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用具】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情节,领会标题含义。品味语句.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感悟。

【教学流程】

一、_导入启迪智慧

同学们,你们正值十五、六岁,可谓是花季少年,在你们成长的岁月里,快乐和幸福充满着你们的生活,可是,人总要长大,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而来,每个人面对孤独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财富,是历经磨砺后铸就的坚强。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生活吧!(板书课题:孤独之旅,作者)[设计说明]:曹文轩小说恒久的主题之一,主要是成长一族被命运所抛,在绝望之际,重新诞生的奇迹。因此在教学中紧扣两个关键词“成长”和“孤独”,以生活中学生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为切入口,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整体感知,理解孤独

1、在上节课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即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回答时,老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师归纳:这篇文章通过对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学而不得不跟父亲到野外放鸭经过的记叙,表现了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文章的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_、结局几部分,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一说每部分的内容。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_: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设计说明]:在学生熟知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这样既能概括全文内容,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为接下来深入文本做充足的准备

三、走进心里品味孤独

1、杜小康在离家放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这体现在文中哪些语句里?

(学生自主阅读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心理活动的发展:(找学生朗读。)

杜小康经历了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到孤独;时间久了不再感到恐慌;在暴风雨的洗礼后变得坚强、长大了。

[设计说明]:文本细读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等因素进行仔细的解读。文本细读的过程是在对语言的感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灵间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动。解读文本时,要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力图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探幽发微,以此彰显语文的味道。

四、走进环境造就孤独

作者成功的展现了杜小康的心路历程,其实,我们在分析文章时不难发现杜小康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环境,那么,让我们走进小说的环境,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⑴有关鸭群描写:

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⑵有关芦荡描写:

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广阔的背景和舞台;为下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烘托人物形象。

[设计说明]:在较多的环境描写中,笔者有所取舍,抓住描写暴风雨这一段文字重锤敲打,通过文本细读,促使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从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五、教师解题诠释孤独

主人公杜小康在家道中落_辍学随父亲去放鸭后: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