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月迹导入语的设计

日期:2021-09-27

这是月迹导入语的设计,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月迹导入语的设计

月迹导入语的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的线索来记叙事件、抒发感情。

  2.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

  3.欣赏品味清新优美、富有诗意的散文语言。

  教学重点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

  1.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

  2.对外婆形象的认识。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搜集有关咏月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悠悠千古明月,曾牵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留下了很多的名篇佳作。那么当你赏月的时候,你会想起哪些咏月的诗句或歌曲呢?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今天,我们随着贾平凹一块去寻找一下月亮的踪迹,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

  二、会晤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生于1952年,陕西丹凤人。当代小说家,散文家。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晚唱》《商州散记》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浮躁》《废都》及直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他的散文常由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散文集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论集》等,他的小说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他的长篇小说《浮躁》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文版及港台版本。现为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美文》杂志主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媚自然。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分角色、个别、集体)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四、质疑探究

  1.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原来月亮是长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 品味: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活了,形象逼真。

  2.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品味:透过这样的描写手法,我们似乎窥见了孩子们水晶般的心及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3.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我们就都跑出门去……

  品味:表现孩子们的好奇心理,以及对事物勇于探索的品质。

  4.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品味:“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

  5.“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品味:这里的月亮已不再是自然界中的景物了,而是美好事物,孩子们心中美好梦想的化身。

  6.大家都觉得满足了

  品味: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文章抒发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幸福的渴望追求。

  五、合作交流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明确: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最后得到满足呢?)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失望。(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失望)

  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院中之月——争执)

  寻月寻出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集体朗读)(板书:沙滩之月——满足)

  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2.“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教师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

  3.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品味:通过寻月,孩子们清楚认识到月亮、天空及未来的一切都属于他们的。因而把“月亮”当成自己的“印章”按在天空上了。体现出了孩子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说明有了属于自己的希望,也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和世界,因为希望是我们奋斗过程中的凭据和证明,也表达出作者通过神奇、大胆的想象而揭示出的深刻的哲理。

  4.齐读最后一部分,说说月亮在“我”眼里究竟是什么?

  “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思考:这三种说法各有特色,你是怎样理解的?

  弟弟、妹妹的回答含着喜爱,赞美,热烈渴望之情。稚气的语言,显得拙朴而有诚挚。“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很有诗意的回答,运用比喻的修辞,长天为纸月为印,形象贴切,表明天空是我们的作品,天空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空,我们拥有宇宙。

  5.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让学生自己发挥)

  提示:月迹就是月亮的足迹,大家能从课文中概括出月亮踪迹的转换场景吗?

  明确:屋中 院中 沙滩

  6.文中谁的话引起了这些场景的转换?

  明确:奶奶的三句话——“月亮进来了!”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7.在文中,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奶奶是一个童心未泯,对生活充满爱心的一个人。她了解、爱护并有意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引导孩子们发现、感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总结全文: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子在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从中体会到奇妙、美好的情趣,表现了孩子们奇特敏锐的想象。作者借此表达了一种要培养孩子发现美、追求美的高尚的情趣。

  六、望月遐想

  文章结尾:孩子们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睡着了。他们会做什么梦?

  七、谈谈收获

  师:老师更希望你们追求美好理想,登上月球,探索宇宙的奥秘为航天科技做贡献。

  本文有以下写作特点:

  (1)曲中见直,欲扬先抑,盛实相生,浓淡相衬的表现手法。文章写屋内品月、院内赏月、酒杯捞月、河沿追月、沙滩议月等情节,意在告诉人们,对美好的、光明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的道理。写月中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内蕴。写庭内赏月很自然地将身后的桂树联想成“月桂”,线索清晰、虚实相生、相映成趣。

  (2)语言清新隽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给人一种轻松、甜美的感觉.如“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像尽的骨朵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一句,想象自然,富有诗的意境美,令人心驰神往。立意丰富而深刻。

月迹导入语的设计第2篇

教学目标 :

《月迹》教学设计板书

  1、使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3、掌握本课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4、练习采用查资料或询问的方式解决自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与月亮有关的一个传统节日就要到了,你知道是什么节吗?你知道人们过中秋节都要干什么吗?(学生自由谈。)你能背出有月亮有关的诗歌吗?(也可以师先背诵《小小的船》,以抛砖引玉)。

  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追寻着月亮,欣赏着月亮。

  板书课题:月迹齐读课题迹什么意思?

  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

  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件出示要求:1认真读,掌握生字的读音。2、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的老师做以梳理。

  三、师: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1)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

  2)全班交流。随机理解中堂等词语。

  3)哪段是写在中堂里寻到月亮的?

  四、 品读课文,体会寓景之情。

  (一)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划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课件出示:果然有了月亮,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月亮还在竹帘上爬,一个失望。

  理解:款款满盈

  2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景,你见到过吗?谈谈哪些句子描写的情景你也见到过?(也可课件演示)

  3孩子们看到这个景象后,是什么心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

  4再来读读这一段落,把孩子们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朗读,教师指点。

  师:当月亮不见了时,孩子们又在院子里找到了它的踪迹,哪几段是写在院子里的事?找一找。

  (二)、学习第二部分

  1、 默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找,在院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议论了什么?孩子们又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 交流:在院子里孩子们看到了什么?院子里的景色怎样?你从哪儿体会到的`?有感情地练读课文。

  交流:月光下的孩子们的心里想些什么?

  3、孩子们对月亮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听了奶奶的话,作者当时想到了什么?

  理解:面面相觑袅袅

  你读了奶奶的话,你在想什么?

  (如果没有学生讲出《嫦娥奔月》的故事,老师可补充出来)

  4、 分角色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师:孩子们又在酒杯里,葡萄叶儿上,瓷花盆上,爷爷的锹刃儿上,上湾,下湾,还有------(弟弟妹妹的眼睛里,让学生补充出来)寻到了月亮,同学们,你还能说出在哪儿还能寻到了月亮吗?

  (三)、师:当三妹以为月亮是属于她时,她是什么心情,什么表情,我们呢?

  (练习通过有感情朗读来体会美好的月亮,孩子们是多么向往和热爱。)

  (四)、师:可奶奶却说,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联系上下文,讨论: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吗?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理解,并做到有根有据,分析到位。

  (若学生没有注意到后面几个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文中的孩子们觉得月亮是什么呢?等问题让他们去关注这些话。)

  五、总结全文。

  当大家知道月亮不仅属于漂亮的三妹,同时也属于每个人时,他们满足了,他们在月光下,相依相偎地睡着了,睡得那么甜。看,睡梦中的弟弟正在笑呢,他会梦到什么呢?

  学生想像

  同学们,明月寄相思,作者回忆童年的一个中秋夜,是为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师:同学们,承载着人类美好愿望的月亮也同样属于你们每个人,只要你想要月亮。

  六、 课后拓展作业

  1搜集描写月亮和月光的文章,诗歌,词,故事,做一期手抄报。

  2找出描写月亮和月光的句段,读一读,背一背。

月迹导入语的设计第3篇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3、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初读,寻月之迹

  1、[引导]: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

  [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散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并做好提要。

  [归纳明确]:孩子们在中秋月夜寻找月迹。

  2、[引导]: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

  [要求]:提炼并圈划文章相关信息。

  [归纳明确]: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三)品读,赏月之美

  1、[引导]:我们先看到镜中月。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

  [要求]:齐读,任选角度,展开讨论。

  (交流后,PPT呈现旁批范例)

  [归纳明确]:

  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引导]: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

  [要求]:自由散读,圈划批注,并交流。

  [归纳明确]:

  (1)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地惹人怜惜。

  (四)再读,探月之喻

  1、[引导]: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

  [要求]:深入思考。

  [归纳明确]: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美好无处不在。

  2、[引导]:让我们带着对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五)拓展,书月之华

  孩子们的眼中看到如此可爱、优雅、朦胧、惹人怜惜的月,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月亮呢?挑选一处用两三句话续写(建议使用叠词,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六)小结

  当孩子们醒来了以后,或许看不到这美丽的'月亮,寻不到那令人难忘的月迹了。可是,它依然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附板书】

  寻镜眼

  月院好水

  迹杯

  月亮无处不在

  美好无处不在

  [附资料]

  一、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用“凹”替代“娃”。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小说集《商州散记》、《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二、书月之华

  孩子们的眼中看到如此可爱、优雅、朦胧、惹人怜惜的月,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月亮呢?充分调动你的想象力,运用叠词、拟人的修辞手法,挑选一处写下去。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

  儿上发现了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磁花盆

  儿上发现了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锨刃儿

  上发现了

月迹导入语的设计第4篇

教学目标 :

1、 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难点:对“大家都觉得满足”的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文。

一、导入 新课:

1、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

2、小结: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板书课题:月迹 介绍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归纳文章的线索:月迹。文章的重点:寻月亮。

三、寻月过程,品味文本:

预设问题: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明确:

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