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暮江吟的学情分析

日期:2021-08-29

这是暮江吟的学情分析,是优秀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暮江吟的学情分析

暮江吟的学情分析第1篇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豪迈奔放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出塞》。揭题《出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他擅长写边塞诗。选择边塞军旅生活作为写诗的素材。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三、学习古诗(投影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的。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五、指导朗读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七、推荐欣赏:(投影)

  教师导入: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现在老师在为同学们推荐一首歌颂李广的诗作,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塞下曲

  唐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暮江吟的学情分析第2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词的作者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3、体会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本词。

3教学重点:

1、领会词义,体味词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4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5板书设计:

上阙:把酒问天 …… 不知何年

叙思想矛盾

欲归又恐 …… 起舞弄影

水调歌头 积极乐观、豁达之情

下阕:月照无眠 …… 不应有恨

抒怀念之情

人有离合 …… 千里婵娟

6教学过程 6.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听歌曲《水调歌头》,激发学生兴趣。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是什么名字?

生:《水调歌头》

师:可见900年来《水调歌头》这首词一直为人们所传唱。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苏轼的千古绝唱—— 《水调歌头》。

活动2【讲授】师生共同品读课文

一、教师范读,学生静听,初步感受这首词的美好意境

《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同学们先合上课本听老师诵读一遍,初步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

二、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课文中个别字的读音

低绮( )户 宫阙( ) 不胜( )寒

三、学生起立朗读,其他学生评

他读得怎么样?你认为应该怎么读?

师:刚才老师已经读过了,同学们对这首词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是不是想读呢?(想)别人在读的时候,你要认真听,可以朗读,也可以点评。

四、情景再现,感受诗词的意境

指导: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再现诗句的美景,然后演读诗句。

教师先做示范,学生再尝试。

举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望着圆圆的明月,苍茫夜色,诗人悲从中来,于是斟下一杯酒,缓缓端起:“ 明月啊明月,你为什么要这个时候出来?你不知道人间分离的痛苦吗?你不知道失意人的凄凉吗? ” 然后一饮而尽。这两句要读出苍凉、忧伤之感。重音应放在“ 几时 ”“ 问 ”上。“ 几时 ” 拖长音节,读出无可奈何感。“ 问 ”重音轻读,读出压抑苦闷感。分析后,教师诵读示范。

示范后指导:

1、联想想象时要添加环境、人物的情态、动作、语言等因素。

2、诵读时要根据情感处理停顿、重音、语气、语调。

3、演读格式:我选的句子是———— 我是这样理解的———— 我是这样读的……

五、配乐诵读,感受诗歌的豪迈风格

同学们,刚才我们读过了,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一位名家是怎么读的,在听读的时候注意词的节奏、重音和饱含的深情。

六、自读课文,想想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并找出其中的诗句说一说

​ 1、政治上失意后的矛盾心情。如:“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的情况不知怎样的含义,所以苏轼要“ 乘风归去 ”。可是天山有什么呢?冷冷清清,没有现实人生的情感,没有人生的美满。没有一个观众,谁为他精彩的人生鼓掌。所以作者才说,“ 高处不胜寒 ”最羡慕的还是人间“ 何似在人间 ”。

2、对兄弟无限怀念之情。小序上就说“ 兼怀子由 ”,词中更是写到:“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既写月光,也写月下无眠之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多情的月亮,为什么不能成全人间的团圆呢?道是有情却无情。

3、积极乐观、豁达之情。

当我们正感叹人间的悲欢离合之时,作者却突出重围,道出了人生的一个哲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词的最后给我们留下了千古名句:“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让对于明月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义美好祝愿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

七、搜集咏月诗词(不少于三句),并朗读出来

师生整理: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雨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月下独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

八、小结

​ “ 明月几时有?”这在900年前的苏轼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乘风入月,这对于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可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种豪放而豁达、乐观而旷达的情怀,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为人们所吟唱。

暮江吟的学情分析第3篇

一、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教学设计

  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长歌行》《七步诗》和《出塞》。

  《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前四句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归海说明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且一去不复返,后一句只抒胸臆,劝戒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在徒然叹息。

  《七步诗》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诗人曹植。前两句描述了然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后一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出塞,就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二、学习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3、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引起心灵饿共鸣。

  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研读,读中感悟。

  五、教具准备:

  1、搜集与诗、诗人有关的资料。

  2、收集有关古代军人戍守边疆的图画。

  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诗人

  1、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

  三、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我们曾经学过《古朗月行》,大家还记的吗?我们来背一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投影出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3、学习向导:(投影出示学习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拿到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投影出示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6、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

  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教师小结:《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搜集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长歌行

  汉乐府民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暮江吟的学情分析第4篇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1、导言:同学们从《长歌行》中不仅领略了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比喻,更使我们受到了有益的启发,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不时地激励我们珍惜时间,不断努力。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诗人简介及创作经过。

  (1)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沛国谯县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受软禁。

  (2)请学生介绍这首诗创作的经过。

  3、(投影出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5、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长歌行》时,老师给你们出示的学习向导的内容吗?好!我们就按着这个内容来学习这首古诗。

  6、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投影出示课文插图)出示《七步诗》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四、拓展创新训练。

  1、教师导语;这首诗中蕴含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是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为曹氏兄弟为了争夺王位而不顾及兄弟情谊的做法而惋惜,更使我们深深地同情曹植的不幸处境。今天让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与才能重新演绎这个故事吧!

  2、学生分头准备。

  3、进行汇报表演,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预习《出塞》一首诗。

  附:板书设计

  七步诗

  曹植

  豆和豆秸

  相煎何急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